群体即兴评述释疑

四、群体即兴评述释疑

可以熟练进行单人即兴评述的人,在群体即兴评述时还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

(一)话语量多少

话语量多少是群体即兴评述的重要参照物。在群体即兴评述中参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评述者发言的多少,按照量化分项评分要求,每个参与者都会有一个大致的发言量记录,作为测评的依据。

话语量少并非绝对地导致整体测评成绩低,评委会推测某个参与者话语量少的原因:

·可能是性格原因。

·可能不适应这种群体讨论的场合。

·可能对话题不熟悉。

·可能未能抢到发言机会就放弃了。

群体即兴评述中有时会出现有人滔滔不绝有人无声无息的场景,如何看待这种话语量的分配呢?

参与者是不是积极地投入了话题的讨论,话语量这一点很重要,群体即兴评述中没有话语量,也就是几乎一句话也抢不上的,测评成绩肯定不会好。因为面试既然确定了群体即兴评述这种形式,“说不上话”就是一个致命问题。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人话语量多,源于其擅长抢话,忙于自己抢话未能照顾到其他人的发言,未能协调群体的发言量,导致其他人出现不满情绪。群体中如果有六七个成员,始终是两三个人在发言,这时,某个参与者对那些不怎么说话的人的态度是怎样的,是不搭理还是会照顾到他的观点,会不会征求意见,等等,都在测评范围之内。

抢话说,虽然发言频率高,但这样的评述者过于自我,缺乏集体意识和合作态度,会影响其在群体即兴评述中的成绩。

(二)言语分量

某人说了不少话,但是都没起什么作用,没有影响力,可以说这就是话语没有分量。话语量和言语分量在测评中是如何占比的呢?

同样分量:话多>话少

不同分量:少话高分量>多话少分量

话语量代表了参与度,言语分量代表了影响力,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群体中讲究的是“适者生存”,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好。“适者”是那些积极主动参与讨论,思维活跃,经常有比较新颖独特的观点,善于协调,在关键时候能引导大家思考新的方向,为评述进程做出贡献的人。

群体评述中每人都有表现欲,当所有人都希望做“领导者”角色时,往往更需要一个“辅助者”,这就是在很多情况下言语量相对较少的人分数却远高于争做“领导”的参与者的原因。好的“辅助者”能看到群体最需要什么,并努力扮演好这个角色。群体评述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迅速判断群体中更需要什么,比如,在大家讨论跑题时,及时出来提醒、引导;在没有观点可以延展下去时,主动引导出新的讨论方向。

(三)破冰者

破冰者,是指在群体即兴评述开场的时候第一个发言的人。“破冰”这一行为是一把双刃剑,好处是第一个发言,观点都是新的,不会出现自己准备说的观点被别人说了的烦恼;破冰者也是开拓者,容易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有可能树立威信,成为群体的领袖。但也容易成为其他参与者攻击的靶子,如果破冰者本人没有足够的实力,很容易被反驳,沦为“抛砖引玉”的“砖”。

判定能否顺利破冰,可以这样来衡量:对引导话题有十足把握就做破冰者,没有把握则选择第二、第三或第四位发言者。

(四)观点重复

独立发言阶段和其他人观点重复了怎么办?

这是困扰很多人的一个问题。其实群体即兴评述中的独立发言,并不等同于单人即兴评述那样要求必须完整、有条理、分析透彻、思考充分。后发制人的评述者,并不需要面面俱到,可以转换表达方式进行补充,或者只就评述主题中的某一方面深入去谈,讲出自己的特色。

群体即兴评述有别于单人即兴评述的地方,在于“比”。单人的即兴评述,重在自我展现,而群体即兴评述,是把你放在一个群体中,看看你和别人“比”会是个什么情况。“适者生存”即由此而来。

评述训练

1.5—9人一组,根据以下材料,做小组讨论。(10分钟准备,30—40分钟讨论)

几年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对14 40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干部选拔过程中,有5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逆淘汰就发生在身边:空谈的淘汰实干的,投机的淘汰忠诚的,优秀的反倒被拙劣的挤掉。

逆淘汰,简言之,就是坏的淘汰好的,劣质的淘汰优胜的,小人淘汰君子,平庸淘汰杰出,等等。有人说,逆淘汰并不是新的现象,有史以来这种悲剧常常发生,李太白只能游山玩水,陶渊明唯有去种田,屈原不得不自投汨罗江,等等,都是逆淘汰的表现。还有人说,逆淘汰现象恰恰体现了“适者生存”这一进化论的核心思想,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不被淘汰,而不是强者生存。

逆淘汰的现象,不仅在人口方面有所体现,而且在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德逆淘汰——好人难当,坏人易做。

财富逆淘汰——劳动致富是神话,投机者赚大钱。

电影逆淘汰——好片不叫座,烂片高票房。

文化逆淘汰——畅销非好书,好书不畅销。

教育逆淘汰——高分庸才,低分人才。

绩逆淘汰——官赏工程大行其道,民惠工程少之又少。

人才逆淘汰——人才选拔暗道多,有才有能靠边站。

创新逆淘汰——盗版猖獗,正版艰难。

提拔逆淘汰——会做人步步高升,能做事当牛做马。

经过小组讨论,完成如下两个问题:

(1)你认为“逆淘汰”的原因主要在哪里?列出三点。

(2)给出“逆淘汰”的解决方案,并按照顺序排列。

2.5—9人一组,根据以下材料,做小组讨论。(10分钟准备,30—40分钟讨论)

10人乘坐双引擎飞机,因大风雪飞机失事坠落到山林中。失事后机身多处撞伤,并引发大火,驾驶员及1名乘客死亡,其他9人无大伤。

失事前,飞机高度显示3 000米左右。失事地点正好在雪线下不远,气温零下15度。失事区域无任何通信讯号。地面崎岖不平,树林茂密,乘客们穿着秋装,但每人有一件大衣。

在飞机爆炸之前,乘客从飞机中抢救出15件物品:该地区的航空地图、大型手电筒、四条毛毯、一支手枪及十发子弹、一支雪橇、一小瓶白酒、一面化妆用小镜子、一把小刀、四副太阳镜、三盒火柴、一瓶军用水、急救箱、十二小包花生米、一张塑料防水布、一支大蜡烛。

讨论:请从这15件物品中,选出5件最重要的,并进行排序,说明理由。

3.5—9人一组,根据以下材料,做小组讨论。(10分钟准备,30—40分钟讨论)

某东部城市有3.9万大学生今年毕业,有1.7万工作岗位,人大代表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创业补贴,对大学生创业的给予补贴(具体措施若干);

(2)税费减免,对于录用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优惠(具体措施若干);

(3)实习基地,选择1 000个企业创办实习基地,为10 000名学生提供实习指导(具体措施若干);

(4)鼓励大学生去参加西部建设,有考试加分等措施;

(5)鼓励大学生去中小企业工作,给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补贴;

(6)鼓励大学生去城乡基层工作。

现在作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希望你能够:

(1)直接进入自由讨论,选择3个最重要的措施;

(2)在最重要措施中选择1个,然后讨论具体执行的步骤;

(3)最后每个人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做两分钟的就业指导方面的演讲,角度自选,可引用所给材料。

4.3—5人一组,就以下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每个题概括出3个要点,再进行相应的单人评述。

(1)如何看待“洗澡蟹式海归”?

(2)网络时代快速发展,网红作为一个全新的职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部分网红依托大批量的粉丝,通过拍照、直播就能实现快速变现,获得高额收入。分析

一下。

(3)如何理解“扶贫要扶智”?

(4)怎么看待商家打着健康讲座、专家义诊、免费体检、免费旅游等方式诱导老人购买高价保健品?

(5)大数据时代,在保护个人隐私和获得生活便利之间,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5.5—9人一组,根据以下材料,做小组讨论。(10分钟准备,30—40分钟讨论)

如今出国越来越方便了,出国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外国人眼里甚至出现了一种“中国式旅游”。为了搞清楚中国人是怎么旅游的,外国人还拍了一部纪录片,叫作《中国游客在巴黎》。中国游客给外国人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快”,每一天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在各大景点之间疲于奔命,特别热衷于热门景点打卡,而很少会留在一个景点细细品味它的美或者艺术,这在外国人眼里是十分不解的。

旅游时间有限,就算去国外旅游大部分人也会在一周或者两周内结束行程,时间不多但安排下来的景点却不少,毕竟难得来一次,这些景点不走个遍会有些不甘心,每一个景点能预留的时间也就少了,这才是我们为什么疲于奔命,给外国人留下“快”的印象的原因。

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游客特别热衷于拍照发朋友圈,仿佛只有发了朋友圈才能证明来过这个景点,不管是多么具有观赏价值或艺术价值的景点,都很少细细品味这些杰作,比如去柬埔寨时,大部分人只参观大小吴哥,在参观巴戎庙的时候一门心思只想与“最美的微笑”合影,而将其他精美的雕刻都忽略了,拍完照之后又直奔下一个打卡目的地。

让中国游客特别兴奋的旅游行程就是买买买了,不管是跟团游还是自由行,中国游客都会给自己留下充足的时间买买买,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国家都喜欢中国游客前去旅游的原因,因为中国人的购买力实在是太强了。

外国游客不解为什么中国游客在选择目的地时不少列几个,而是疲于奔命、走马观花地看完所有景点,也不明白好好的旅游为啥花那么多时间在购物上。外国游客总结的“中国式旅游”十大特征,你有没有呢?

(1)上车睡觉,下车拍照;

(2)奢侈品专柜必须去;

(3)朋友圈狂刷屏;

(4)超大号的行李箱;

(5)偏爱快餐,节约时间;

(6)拍大门打卡;

(7)热衷热门景点打卡;

(8)懒得做攻略;

(9)纪念品不能少买;

(10)回家后:我花了那么多钱,买回来的这到底是啥玩意?有啥用?

经过小组讨论,完成如下两个问题:

(1)你认为“中国式旅游”的问题主要在哪里?列出四点。

(2)给出“中国式旅游”的解决方案,并按照顺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