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分

一、语言分

即兴评述是语言的呈现环节,由于语出“即兴”,所以,语言表达上的“亮点”非常重要。同一个素材,同一个话题,评价即兴评述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语言里有没有“亮点”。这“亮点”可以是一个独特的描述、一种新颖的串联方法、一个形象化的比喻,也可以是一个有创意的词语,或者一种幽默的话语表达方式。语言“亮点”通常来源于即兴评述者的复式思维和多元表达。

例题20

3名男子将轿车停在重庆的高速路段应急车道内,在车头驾锅涮起火锅,交警赶到后制止了这种危险行为,三男子竟不知此行为违法。你对此怎么看?

这是2020年艺考中的一道即兴评述题目。某位评述者在开始时的导入语就比较吸引人:

在故宫里面吃火锅,是为了给民族文化注入现代化的气息,在高速公路上吃火锅是怎么回事?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啊。

这个导入语看上去简单,但它既包含了有关“故宫里吃火锅”的最新信息,又有近年来的流行语,表现出了评述者轻松自如的临场状态和幽默的才情。

即兴评述的载体是语言,因此,“语言分”是即兴评述最重要的加分点之一。多重表达是获得语言形象分的关键。语言自身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一些固有的表达方式用旧了,就会有新的冒出来。在自媒体发展迅速,直播无处不在的大环境下,只要你愿意就可以获得发布权、话语权,因此当下的口语表达有着丰厚的培育土壤,也有着无限可借鉴的新形式和新内容。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语言在即兴评述中的呈现方式,下面就从“评”“述”“问”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有效复述

简洁、有效、合理复述是获得语言分的关键。

人们平时经常采用“述”的方式来描述过程,讲解事件。例如生活中对一件事情最常见的“述”:

问个让人觉得不太愉快的问题:假如你手机被偷了,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报警?当然,最重要的是找回来,如果可以的话。假如不行,大家也都会关心手机里的各种资料吧。

张女士手机被偷了,她也是这样想的。她还采取了一个行动,就是给自己的手机发了个短信。希望偷走手机的人啊,把手机还给她,因为她手机里的资料很重要。

没想到,张女士遇到了一个奇葩的贼,他把张女士手机里的电话号码打印出来,给张女士快递了过去。当然,手机没有归还。但是,警方在快递公司的监控中发现了他,他还是被抓获了。

这段“述”,是最基本的对评述材料的口头描述,可以得到比较高的语言分。因为这个表述比较新鲜,而且语言顺畅,符合口语表达的特点,特别是适度提问的使用,可以传递给听者更多的有效信息。这段复述源自下面的例题21。

例题21

丢东西是件很不开心的事,辽宁丹东一位丢手机的失主,闹心的点和大伙儿都不太一样。5月2日下午,一名男子从出租车下来,盯上了迎面走来的张女士,一直尾随在她身后,趁张女士不注意迅速将背包中的手机偷走。

手机被偷,张女士别提多上火了,主要是里面的资料太重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张女士给自己的手机发了一条短信,希望对方将手机还给她,同时承诺给对方一定的费用。在短信的末尾,她还写了自己的邮寄地址。

张女士其实没抱什么希望,可是没想到两天以后张女士竟收到了一个快递,包裹里没有梦寐以求的手机,而是打印着电话号码的密密麻麻的6张纸,正是张女士的手机通讯录。

张女士做梦也没想到有这么奇葩的贼,她将快递送到了派出所。虽然快递单上没有留下寄件人的地址,但警方通过快递公司的监控发现了寄件人,而且民警一眼认出,这个奇葩贼就是曾经被民警处理过的盗窃惯犯刘某,警方随后将其抓获。

在展开评论之前,先对这个材料所涉及的事实进行复述,这就是前面我们所看到的那段,这个复述是有效的、出彩的。要想简单快捷地完成复述,需去掉原材料里的烦琐的细节和详细的情节,将“细描”改为“白描”,这样才能准确、快捷地完成对原材料的复述任务。

(二)评论出彩

在“述”的基础上,再有“评”自然生发出来,以下是对例题21的“评”:

这个贼的表现啊,让我觉得人真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对于材料中的贼来说,既然偷了手机,还能不厌其烦地调出通讯录打印邮寄,说明他心中还存有善念。有时难以单纯地凭某个行为而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只能说,希望他能够把人性中善的一面发扬出来,做个好人吧。

即兴评述的语言练习,主要是做好“述”和“评”两部分的工作。即兴评述是建立在复述基础上的评说。

获得语言分还可以借助提升“对话感”来实现。很多评述者满脑子都是自己的观点和要说的话,表达的时候表情呆板,目光呆滞,自言自语,缺少与听者的良好沟通。增加“对话感”的简单方式就是随时想象你在跟面前的人进行对话。

针对表2-2-1中这则“校园欺凌”材料,对比有无对话感的评述的差别所在。

表2-2-1

有对话感的评述,不仅拉近了评述者和倾听者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这种对话形式的设定,减轻评述者组织语言时的心理负担,使得评述在相对轻松的语言使用状态下完成。

(三)善于提问

要获得更多的表达分,在即兴评述中加入提问是一个很重要的技巧,也是一条捷径。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话语引导和启示来达到目的,那就是提问。

提问具有特殊的引导作用。对于即兴评述来说,提问本身就是一种促使人思考的哲理化形式。它往往是以最生活化的方式提出世界上许多严肃问题的内在联系。成年人的世界中,保持了提问习惯的人才能解释宇宙的奥秘,研究新的元素,生成新的物质,改变人类的旅途。[1]

提问,意味着一种控制。通过提问可以传达信息,说明感受。即兴评述中的提问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多样化,也能给评述者自己争取思考的时间。即兴评述并非对话,问题的提出并非为了获得答案,而是为了更清楚、更主动地把自己的感受或已知的信息传达出来。

以表2-2-2中的两个评述材料为例:

表2-2-2

在即兴评述中使用提问,增加了对话的感觉,虽说这只是一种虚拟对话,但通过提问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思考的信息,能够在评述现场制造强烈的熟悉感;这些提问也给接下来的评述提供了线索。

人们在进行对话时很适合使用提问,但在表达单一的即兴评述中,提问的使用具有特殊作用。因为提问通常是需要回答的,而所有潜在的回答都意味着对所提问题的接续和思考。

那么,即兴评述中的提问,和生活中的提问有什么不同吗?在即兴评述中如何提问呢?下面就提供一组可以连续使用的提问支架:

填空提问+选择提问+是非提问

可以看出这个支架分三步,下面就通过例题22来解读一下如何使用这个支架。

例题22

旧时曾有人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商界以群体的形式活跃5个多世纪,经营范围十分广泛,上至绸缎,下至葱蒜,他们在清初即创建中国最早的银行“票号”。他们被统称为“晋商”。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儒商精神,当时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晋商,有着很先进的经商理念。儒商精神的根本在“诚信”二字,这可能也是社会上比较缺失的一种价值观念。请用今天的观念来评价一下“晋商”。

对例题22,可以按照提问支架,进行三步提问的设计,完成评述中主题的切入:

第一步:填空提问。

提到山西,你会首先想到什么?

很明显,这是道填空题。答案你可以随便填。当然,评述者也可以把它换成一个选择题。

第二步:选择提问。

刀削面?晋商?醋?乔家大院还是镖局?

通过选择提问的相关选项,可以获得一定的“信息分”。后面还有“是非题”。

第三步:是非提问。

没错,这些都是与山西密切相关的“特产”,不过,有没有发现,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就是“晋商”。你知道山西为什么出“镖局”吗?这些都得从有名的“晋商”谈起。

这种评述中的“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专用提问题型设计,遵循着一个慢慢导入的原则。通过提问,使提问者与外面的世界,具体地说,是与外面世界中的人建立联系。评述学习者可以先建立这个习惯,这是一种特殊的“扩散”技能:由某一个情景中的“点”扩散出很多相关联进而可扩展的点。这样评述者就可以在评述初期较容易地把控说与听的沟通走向了。小的时候大人讲故事,往往也是这样:

从前啊,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人,他有一盏灯,这个灯啊,很神奇……

这种熟悉的切入形式,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也是构建了一个慢慢走近的话语氛围。从某种程度上说,人们是通过建立联系感,而得以展开话题、沟通感情的。很多人之所以在相识后无法保证有效的后续,就是因为交流停留在表面,没有建立起深层次的联系感。评述中评述者创造的“联系感”越多,与听者的沟通就越有可能深入。即兴评述中的“提问”是评述者创建“联系感”的一条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