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对面到点对点
面对一个现象或者一个观点,绝大部分人采用的是感受认知的方法,也就是“面对面”的思维模式。你,和你所面对的现象、观点之间,就像两张面对面立着的纸,这两张纸的平面就叫作感受;每张纸上面都有一些点,这些点就叫作问题。你想到一个问题,把这个问题反馈给大脑,于是大脑就整理出所有和这个问题可能相关的各种平面的感受,作为两张纸面对面地站着(如图4-1-1)。
图4-1-1 感受认知:面对面的思维方式
一张纸上的点和另一张纸上的点可能全部都是有关联的,但是你很难说清楚。为什么呢?
因为逻辑是点对点的,而感受是面对面的。要表达清楚一个问题,首先使用的是点对点的线性语言;然后再凭借逻辑串联,从一个问题走到另一个问题。
“点”是以事件的内部逻辑为主,感受只是依附于这些“点”之上的平面,说话是一条直线,这就使得面对面的感受思维面临着从面对面到点对点线性口语表达的问题。从感受到话语表达,通道变得拥挤了,这个过程一旦中间缺乏必要的逻辑,就容易让人一头雾水。因此,表达感受关联是非常困难的,感受在逻辑感强的人眼里也常常不被认可。
例题43
“孩子语文考了90分,本来挺高兴,一问老师才知道,这成绩在班里算倒数。”这两天,武汉市小学期末考试成绩正在陆续完成统计。不少家长发现,自家孩子的分数看着挺高,一打听才知道,几乎全班都是这样的高分。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即兴评述是一个快速地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的过程,不仅要逻辑清晰、思维敏捷,还要表达顺畅。在评述材料的基础上,评述者需走三步:
第一步,先体会一下看到材料后呈现在自己脑子里的“点”都是什么。
第二步,再体会和这些“点”相关的“面”都是什么。
第三步,考虑如何用“线”,把脑子里那些与“点”相关的“面”表达出来。
展开的评述,都是在原材料叙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如何做到呢?最简单的就是先找到每个“点”,即关键问题;然后梳理清楚每条跟“点”对应的路径,也就是“线”;再给每个问题加上合适的超链接,也就是“面”。
评述1.
小学语文考90分竟是全班倒数,这一结果确实让家长感到很意外,如何理性看待孩子的成绩,考验的是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智慧。(点)
家长要理性看待考试性质。俗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是对学生书本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检查。分数高低并不能充分反映孩子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不能证明一个孩子的品格与才能如何。考试分数也不是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家长过于看重分数,会让孩子害怕考试,如果家长在考前给孩子定下过高的目标,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反而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挥。(线+面)
评述2.
家长要理性分析考试分数。保持淡定,不要把“倒数”当成如临大敌。(点)
一般而言,学生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班级平均分会随着年级的增长呈递减趋势。小学一二年级的考题比较简单,学生之间的差距拉得很小。孩子上了初中和高中以后,随着课程门类的增加和学习难度的加深,考试拿高分的学生就会大大减少,班级平均分也会有所下降。小学低年级语文考90分的学生,尽管在全班倒数,但他与考100分学生在知识积累方面的差距其实并不大。(线+面)
评述3.
家长要理性剖析分数背后的问题。(点)
家长要有“不以成绩好而高兴,不以成绩差而生气”的心态,成绩考得好,说明孩子对这段时间学习的知识掌握得好;成绩差,说明这段时间学习的知识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考得不理想。语文90分在全班倒数不可怕,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分析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及时查漏补缺,鼓励孩子重新出发。(线+面)
评述4.
家长要着眼长远,注重培养孩子全面的能力。(点)
孩子的成长是一场不必抢跑的马拉松,大可不必计较当下一城一地的得失。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成才,而考试成绩暂时不好的学生将来未必一事无成。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家长不能因为孩子一时的分数低就灰心丧气。别忘了,对孩子而言,除了分数,还有诗和远方。(线+面)
即兴口语的实质是运用线性的语言符号序列来表现立体化的思维内容。既然是线性符号序列,就有时间上的顺序性与持续性问题。思维逻辑混乱,就难以在瞬间理出线性的话语,不能顺利地完成从思维到口语的快速转换。按照“加上链接”的方式,有助于理出顺畅的语言线索,从一个目标或者思维的起点出发,推翻原有的知识圈和生活圈,重组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从而使得口语组接更加快捷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