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评述的句子串联
句子是人们进行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句式表达。语言能力越好,句子使用就越自由灵活。一些经常背诵语文课文的高中生在参加艺考面试或高校自主招生面试时,在即兴评述环节往往会受书面句式的影响,加上应试时氛围比较严肃,就更容易丢掉顺畅的口语化表达而陷入追求书面句式的误区中。下面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口语表达中句子使用应遵循的规律。
(一)使用短句有助于表达流畅
句子的长短是以用词的多少和结构的繁简程度来确定的。长句是用词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是用词少,结构简单的句子。长句子原本是适合用在书面语中的,如果没有弄清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传播方式和接受习惯,养成了不好的口语表达习惯,就会把书面语的表达方式带到口语中来,主要表现为书面词语的使用和长句子的使用。
例题47
如何看待一个人被拉进了100多个微信群?
根据例题47,有人是这样评述的:
大部分的网友认为还是需要加的,可能是因为工作需要的原因或者是在一些群里可以领到那些有很多那种为领优惠券而建的群,他们可以从中得到实惠而且加入微信群对他们并没有很大的妨碍。但是也有部分网友认为呢,加这么多微信群是没有用的并且微信群占用了他们的手机储存空间。
这两种相背离的观点它所冲突的这个点就是:我们该怎样处理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其实我们现在的生活有越来越多的时间是被网络尤其是像微信这样的社交工具所占用的,有人拉你进微信群你是有选择的权利的,你可以选择加或者不加,所以对于你该不该加这么多微信群这样的困惑,我觉得要从个人出发,就是首先要擦亮你的眼睛要有辨识度,因为现在很大一部分微信群是有那种营销目的的,所以你要有选择性地入群。
这个评述者的话语中多次出现很长的句子,在记录下来的带下划线的句子中,有的一句话中居然不间断地说了40个字。这种非常长的句子,肯定会导致语言前后不连贯或者表达不畅,如这段评述中第一个带下划线的句子,句子太长,评述者就会前后难以兼顾。就算评述者排除万难把长句子流畅地说出来了,听者的思维也不一定能跟上。最适合口语表达的通常是短句。
从短句的交际功能来说,它比长句更适合在口语中使用。口语表达传播效果好的标志之一,就是让信息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地通过接收通道,引起听者的注意,让听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记住大量的有效信息。同时,对于口语表达者本人来说,短句比长句更容易说出来,更不容易出错和卡壳。
比较一下下面两段话长短句的使用:
长句:许多地方比如重庆的渣滓洞、南昌的滕王阁都是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标签的。许多许多年后我们会回忆起中国的湖北武汉,有一年,也就是那座城市在2020年的时候经历了磨难也重塑了辉煌。
短句:许多地方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标签的。比如重庆的渣滓洞、南昌的滕王阁。许多许多年后,我们会回忆起中国的湖北武汉,有一年,也就是2020年,那座城市经历了磨难,也重塑了辉煌。
第二段话用的是短句,无论是说还是听,都比第一句要容易,似乎是一个人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娓娓道来。由于其间可以从容停顿,说的人会很从容地表达出来,听的人也会很顺利地接收并理解句子的意义。句子简短容易形成一种明快的节奏,可以用来描述复杂的情况,传递明朗的信息。长句这种表达方式听上去句子结构更加复杂,似乎显得口语表达者有更强的句子掌控能力,但口语中的长句不如短句便于听者接受。长句的定语、状语多,联合成分多,或某些成分结构复杂,内容含量大,并不适合于口语,所以,汉语口语中原生的长句非常少,除非是为了特殊的修辞目的,或者为了适应特殊的口语语体。
如何判断口语中句子的长短呢?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从上一个标点(停顿)到下一个标点(停顿)之间算一个小句,一个语篇中,小句的平均字数不超过12个字,这就是使用了短句。
口语中用于说理的句子一般多用长句,对话一般多用短句。通常口语中会长句和短句兼用,根据表达的需要使语言变化多姿。长句之所以长,是由于定语、状语等附加成分长而多,或者并列成分多,或者结构层次繁复;短句之所以短,是由于附加成分少而短,结构简单。汉语口语的妙处就在于它可长可短,把某些复杂的结构用来修饰、限制其他成分,就成为长句;把这些复杂的结构拆开,用来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就成为短句。因此,在训练和使用中应注意有意地多说短一些的句子,少用拗口难懂的长句。长句化成短句可以有许多方法,如添补主语、重复谓语、增加停顿等。
“给话语照镜子”这个方法同样可以使用在这里。打开手机录音软件,在评述的时候盯住那些声音的波动曲线,你就能“看到”自己的句子长不长了。
(二)多用单句少用复句
汉语素以简洁著称,这一点也正跟汉文化追求含蓄、领悟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口语中缺乏复句是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直接反映,由于不重视逻辑推理思维,口语中复句的比例很小。汉语口语的复句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多用意合法,复句间的关系不是靠形式上的标志即关联词语,而是靠意念上的联系来表示的,因此充满灵活性。用意合构成的复句经常表现为一种歧义的结构,需要放到更大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被理解。比如“他不走,我走”这句话,即可理解为因果关系,也可理解为假设关系:
因果关系:因为他不走,所以我就走。(既然他不走,那么我就走。)
假设关系:如果他不走,那么我就走。
口语:他不走,我走。
在即兴评述中多用单句更符合即兴口语的表达和接受习惯。
(三)采用“前抓后挂”式口语句型
由于口语是思维的直接反映,人的思维是呈散点辐射的,即多维的,而口语是单向、一维的,这就容易造成说话人以平面铺陈的方式来表达思维,造成听的人难以抓住重点,被一些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的表达拖得晕头转向。
以一则关于“买房”的对话为例:
问:你买那么多房子干啥?
答:我爷爷在新中国成立前在琉璃厂开店做书画生意。爷爷把用不了的铺面租给了一对法国夫妇卖香水。后来,没人买香水了。法国人就回国了。20多年前,我家老宅来了一个法国人,进门就坐院子里哭。是那对夫妇的孩子。从小在这个院子里长大。前店后厂,前边做买卖,后边住。我奶奶拿出了一瓶香水,说这是那对夫妇走的时候留下的礼物。这瓶香水跨越了整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等着他的后人归来。那是承载记忆和时间的记录仪。
这一段语言表达的样式在生活中很常见,可称为“拖死狗”式的表达。句子的意思跨度非常大,跟着思维飘到哪儿算哪儿,听的人一头雾水,被拖得七零八落。这是因为说话者不考虑听者的跟随能力。正确的说话方式应当是:进行口语表达时先将最重要的话概括出来,放在最前面,让听的人有个“抓手”,有一个总的印象;再往上一句一句地挂修饰语,愿意挂多少就挂多少;最后再加一个总结句。所以,符合口语表达规律的表述应当是这样的:
房子是承载记忆和时间的记录仪。(主句)
新中国成立前我爷爷在琉璃厂开店做书画生意。(1级修饰)
爷爷把用不了的铺面租给了一对法国夫妇卖香水。(2级修饰)
后来法国人就回国了。(次2级修饰)
20多年前,那对夫妇的孩子回到我家老宅来了。(3级修饰)
他从小在这个院子里长大。前店后厂,前边做买卖,后边住。(次3级修饰)
那个法国人进门就坐院子里哭。(4级修饰)
我奶奶拿出了一瓶香水,说这是那对夫妇走的时候留下的礼物。这瓶香水跨越了整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等着他的后人归来。(5级修饰)
这一切都发生在我家的老宅里。所以说,房子,那是承载记忆和时间的记录仪。(总结句)
用这样的说话方式,听的人就会明白多了,因为它顺应了听者的接受规律。先把最重要的说出来,中间可以一层层地解释说明,最后再加一句总结来强化、加深一下听者的印象。
再以这段日常对话为例:
问:姜大夫呢?
答:我买了些年糕面,做了年糕,他喜欢吃那种黄米的,我昨天就做了年糕,做了一锅。他吃了不少年糕,他吃完了觉得撑得慌,就出去走走了,他去千佛山了。
这段对话也是“拖死狗”式的,拖了一圈才绕到正题,也不符合口语表达的规律。“前抓后挂”,就是将长句子“掐头去尾”:
问:姜大夫呢?
答:他去千佛山了。他吃撑着了,出去走走。我买了些年糕面,做了年糕,他喜欢吃那种黄米的,我昨天就做了年糕,做了一锅。他吃了不少年糕,他吃完了觉得撑得慌,就出去走走了。
再如:
有人把一些经典文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定义为“文化快餐”。
这句话在听的时候,会感觉抓不住主要意思,就在于它两头离得太远,中间加入了很长的句子成分。“掐头去尾”之后就简单了:
把一些经典文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有人把它定义为“文化快餐”。
后面一句由于是把要点放在前面,所以在口语表达中,听的人更容易把握要领。养成好的句子组织习惯,即兴评述中的语言才能组织得快捷、有效。
(四)常式句和变式句适当转换
汉语作为一种典型的非形态语言,语序是其重要的语法手段。
汉语句式丰富多彩,从语序的角度可以分为常式句和变式句。常式句是正常语序的句子,变式句是句子成分倒装的句子。常式句是人们语言使用中的主体句式,变式句的形成源自汉语语序的灵活性,表达更为简洁随意。这两种句式各有特点,看一下对比效果:
还有的是在口语表达的复句使用中,各分句出现一般次序和特殊次序的变换。
例如:
对比一下就可以体会到口语句式变化无穷的魅力。从语言接受的角度来看,变式句的偶尔出现可以增加变换色彩,但不能作为主流句式。
(五)避免复句形式充当单句语法成分
句子成分倒装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这个表达方式可以用在书面语中,用在网络中或者手机社交沟通中,体现了个性化的表达风格。但是在口语表达中,倒装句出现的一个常见原因是说话的时候脑子没有跟上话语的速度,所以就用倒装的方式来进行补充。基于此,在口语表达中若频繁出现倒装句,往往说明口语表达是有问题的,这并非是一个常用的符合表达规律和接受规律的组合方式。避免频繁使用倒装,因为它违反了口语的单向、线性的特征。看下面的句子:
前一句是复句形式充当单句的语法成分,由于成分复杂,信息量大,听的人无法预知后面未说出的信息,这就导致听的时候难以一下子把握整个句子的意思;等到整个句子的主要意思全部说完后,又会因为忘了前面已经说出来的数个句子成分,而无法准确地把握整句的意思。因此,从接受的角度来看,说话人应当使用后面一句顺应听话人接受习惯的表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