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评述思维的“站位”
对于即兴评述来说,“站位”是一个重要概念。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同一个问题或同一项工作,站位高低、格局大小、视野宽窄、措施虚实,效果截然不同。在即兴评述中要获得“观点分”,起决定作用的也是站位。
什么叫站位?
先来讲一个故事。战争时期,敌我双方处于多处交火的状态。一方的总指挥在排兵布阵时,对围攻敌方一座主要城市的部队首长指示:不可强攻,保持对峙状态,如若发生交火,也要佯装撤退,稳住城内敌兵。而此时,攻城的首长派人侦察时,发现守城兵力不多,认为对峙了这么长时间,终于迎来了一举攻破的时机,于是立即进攻,顺利占领了这座城市。
然而,这个局部的胜利,却破坏了整个战役的部署。原来总部设计了一个口袋战术,在另一处战场,故意让敌军感觉是我方主力,引诱其把大部分兵力向此处集结,原定待敌军集结到一起,进入“口袋”后,我方再从四面包围,一举聚歼敌方主力。但是,由于敌军重要城市被攻,敌方紧急调整了战略,抽出兵力向被攻城市挺进,要夺回城市的控制权。原计划中的一场大胜仗就这样泡汤了。
站在攻城的角度,这确实是难得的一次取胜机会。但是,从整个战役的角度而言,这次“胜利”却是失败的,这就是站位的问题——攻城的首长站位不够高——是站在什么样的高度、什么样的角度?是从局部利益出发,还是站在更高一个层次,从战役的全局出发?
站位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高站位也就是有大局观,为了大局的利益,有时候可以牺牲局部的利益。因此,生活中有大局观、高站位的人都是能为了整体利益,舍弃暂时局部利益的。推演到即兴评述上,评述中思考问题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是站在他人的、群体的立场,从大局出发,站位高一些,从更高的境界看问题,这就有了比较高的站位。
例题38
在火车上遇到“熊孩子”吵闹、跑动很让人头疼,连续不断的噪声让人崩溃,影响了一车厢人,于是有网友提议,火车应该单设“儿童车厢”。是不是需要把吵闹的孩子集中在一个车厢,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都会面临类似的情况。也许还会有人建议,把喜欢使用外放看电影、听音乐的也集中在一个车厢。你怎么看?
围绕着例题38这个话题,你的观点有多少?如果你只能想到一个,不妨跟着脑洞比较大的评论者,把思维打开,在思维发散后得出的结论中再进行划分,从评述的站位来分,可以大致地将之分为个体、群体和高端三个站位。下面就把评论按照内容先分为赞成派、反对派和建议派,再分别标出个体、群体和高端三种站位评论。
☆赞成派
评述1.
这个提议很好。分开就座,然后带着他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吃着零食唱着歌,还给大家一个安静的乘车环境。(个体站位)
评述2.
从上海到杭州,虽然只有那么几十分钟,但是有小孩从头哭到尾,真的受不了!一想到所有“熊孩子”都在一个车厢,简直酸爽啊!就是有点心疼这节车厢的乘务员。(个体站位)
评述3.
坐了很多次火车了,遇到小孩子哭闹的概率还是挺高的,而且不分时间,感觉设置一个专门的车厢让他们一起玩儿也挺好的呀。没准儿孩子有了小伙伴一起玩儿,就不会大声哭闹了。(个体站位)
评述4.
我朋友是有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很努力地让孩子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但是,让3岁小男孩儿像大人一样安静地坐着根本是不可能的,她每次到公共场所都会为此焦虑。有了儿童车厢,孩子吵也不怕了,家长也可以松口气了。(个体站位)
评述5.
可以给小孩子专门设置一个玩具区,这个车厢派专门的、性情温和的、有经验的乘务员照看。不过这节车厢的价格会相应往上调整,毕竟也是占用了一定的公共资源呢。(群体站位)
☆反对派
评述1.
单独一个小孩不一定会闹,要是都放在一个车厢里岂不是会翻天?把“熊孩子”集中到一个车厢内,车厢极有可能成为“游乐场”,所有儿童闹成一团,安全风险不容小觑。万一打伤一个孩子,是谁的责任呢?如果小孩子在专用车厢里玩嗨了,该下车了不下车,还大哭大闹,岂不更增麻烦?所以,对孩子来说,根本不是儿童车厢的事儿。(个体站位)
评述2.
大概同意单设“儿童车厢”的都是没孩子的,带孩子的不会同意。(个体站位)
评述3.
火车就那么多列车厢,好多人票还买不上呢,弄儿童车厢不占地方吗?“熊孩子”还得靠家长教育。(个体站位)
评述4.
就算设立儿童车厢,也不意味着其他乘客便可高枕无忧。一方面,儿童车厢在客流高峰期间难免涌入成年人;另一方面,就算将“熊孩子”放到一个车厢,也难以保证他们不在车内来回打闹,喧哗的噪声不会吵到相邻车厢乘客。(个体站位)
评述5.
儿童车厢的提议,并非出于关爱,而是为了避开带有歧视属性的“熊孩子”。设立儿童车厢,将会加重家长出行的心理负担。是所有的儿童都放入儿童车厢,还是只有“熊孩子”?那如何界定“熊孩子”?就拿孩子的天性来说,何时会打闹谁也无法预料,如果因为偶尔的一次打闹,就将孩子及其父母送进伴随歧视性眼光诞生的儿童车厢,将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家长可能会对将自家“熊孩子”送入挤满“熊孩子”的儿童车厢产生抗拒心理。(群体站位)
评述6.
“熊孩子”吵闹令人心烦意乱,把“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其他车厢旅客可以免受叨扰。但“熊孩子”毕竟是少数,因为一两个“熊孩子”,就将其他孩子一同编入单列车厢,是否涉嫌歧视?同一车厢里那些安静的孩子及其家长,难道就没有不被打扰的权利?再说,在儿童车厢,“熊孩子”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大喊大叫了吗?(群体站位)
评述7.
不是车厢的事。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当过父母的人更容易理解这一点。所以,对待“熊孩子”,首先要理解和宽容。孩子再熊,也不能跟孩子一般见识。即便孩子在公共场合过分调皮,影响到其他乘客的权益,那也不能全算孩子的错,而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孩子的父母未尽到管教之责。所以,遇到“熊孩子”捣乱,乘客要先向父母友好提醒;遇到父母不置可否,再向乘务人员反映,一起善意引导。(群体站位)
评述8.
在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礼仪,也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与其单设儿童车厢,不如让“熊孩子”在车厢里接受公共礼仪的训练。(高端站位)
评述9.
单设儿童车厢,在高度智能化的今天,技术上似乎不成问题。但一节单列车厢就能解决“熊孩子”问题吗?对“熊孩子”缺乏包容,最终受伤的是整个社会。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跌倒然后再爬起来的过程。对于儿童在公共场合打闹,作为父母应该及时教育引导,但旁人也应给予足够的包容。(高端站位)
☆建议派
评述1.
可以给儿童车厢放动画片,前提是必须得有人看着。提议将“儿童车厢”升级为“亲子车厢”,防止拐卖儿童之类的事情发生。再找一个老师,看着整车厢小朋友写作业。(个体站位)
评述2.
这个思路非常好,按这个思路,还可以考虑设“商务洽谈热线车厢”和“手机爱情连连看车厢”,满足巨大的社会需求。搞一个外放车厢、一个脱鞋车厢、一个带娃车厢,不加收费用,把旅客合并同类项就好。各得其所,其乐融融。(个体站位)
评述3.
可以打造“车轮上的游乐场”,就是在列车上设一个“儿童乐园”区域,让孩子们在旅途中有一个能尽情玩儿的地方。设置专门车厢,里面摆放玩具、童书,放动画片,让孩子们有东西可以玩儿,有游戏可以分散注意力,让他们有地方发泄过剩的精力。这样的车厢不能只是挂个牌子,而应该针对儿童特性做一些专门的设计。(群体站位)
评述4.
在芬兰、瑞士和德国等国家,都设有这样的儿童及家庭专属车厢,保证带小孩的旅客在不会打扰到其他人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专属便利。(群体站位)
所谓站位高,就是表现出了评述的“大智慧”。初级评述者往往是先从个人站位开始的;随着自身能力的提升,就要上升到群体站位,争取达到高端站位。评述时上升一个高度,提高站位,评述的效果就会大不相同。加强理论学习,拓宽视野和心胸,以国家大局为重,抛弃个人的主观主义、狭隘思想,顺应社会发展的大势,就会使自己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