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语言问题的四个源头
即兴评述中的快速言语生成包括口语表达者表达动机出现、表述意图确定、内部语言编码、言语表述扩展几个环节,这几个环节是瞬间完成的。在进行即兴评述时,言语生成环节由调取、组接、转换、增补四部分组成。评述者的语言表达问题多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词语调取不畅
正常人说话的速度约每分钟125—180个音节,这意味着说话人在正常讲话时每秒钟需提取2—3个音节,并和上下文结合起来。
平时我们的语言都以块状方式储存在语料库里,一些相近的还会放在固定的语言格里(见图4-2-3)。即兴表达中的“即兴调取”[3],是指为表述一个现象或看法,从个人所收集储存的语料库中直接调取与话题相应的语词和语言结构,它们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组织起来就形成了话语。
图4-2-3 语料库和语言格
排在最前面、最好调取的词通常是说话人较常使用的最熟悉的词,也就是高频词。如一个学生,与学业相关的词是A系列,B可能是他喜欢的各项文体活动用词,C可能是美食系列等。在即兴评述的表达环节,未必所有的词都能顺利被调取出来。人们对高频词的识别快于对低频词的识别,实验表明,高频词的提取比低频词的提取平均要快71毫秒。口语表达者会在不同的词义之间进行选择,这就直接影响到心理词库的激活速度。口语表达的“调取”必须在瞬间完成,而且必须与言语组合同步进行。如果调取失败,或者中途发现调取有误,那么就可能出现即兴表达中的“言语休克”现象。[4]以下面这段即兴评述为例,调取词语“受阻”之处用“∧”符号表示出来:
所以说在这件事情上呢,我的态度是赞同出租车司机的做法,并且对他进行由衷的敬佩,因为他并没有在高,∧巨额∧的,∧在巨额,∧在重金面前遗失,迷失自我,没有选择中饱私囊,而是选择交给民警,这就是一件十分诚信的事情。只有诚信之后呢,每个人才会有更加向上的空间,才会有一种,才会有一种更加向前的一种动力。
这一段关于“拾金不昧”的评述,中间多次出现调取失误。这种失误表现为调取失败后改换路径,使用其他词。还有的调取失败会出现用词失误,将错就错,这就往往表现为某种形式的语误。看下面的例子:
·他们很昏庸地过着生活。
·来了个生命即将很严重的病人。
·许多人面对困难会迎难而下。
·唐代的时候,他们以肥为美。
·课堂语言干燥乏味。
·孩子之所以成为这样,是因为孩子溺爱母亲。
·人在喝多了酒以后会眼花缭乱。
·这种意识本来就是应该由我们每一个人类来遵守的……
这是即兴评述考场上出现的语误。可以体会有时说话人心里明白,但要把一个合适的词语顺利调取出来,真的不太容易。
词汇量不足或调取不畅是用词不当和句子不规范的原因之一。各种语言因素互相干扰,致使词语搭配不当,也是即兴评述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例如:
·这个60旬的老人……(“60岁”和“六旬”互相干扰)
·这种意识本来就是应该由我们每一个人类来遵守的。(“人类”和“我们每一个人”互相干扰)
·我们应当鼓励这种大义勇为。(“见义勇为”和“大义凛然”互相干扰)
·人在喝多了酒以后会眼花缭乱。(错误调取“头晕眼花”相近语言格词语)
·最后这个老师被学院处理,并且做了公然的道歉。(“公开”调取错误)
·对刚出生的孩子,拿什么去赡养他,才能让他健康地成长?(“培养”调取错误)
·跟人相处时,能包庇他的错误。(“包容”调取错误)
·大妈们应该找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去跳广场舞。(错误调取“人少”相近语言格词语)
·共享单车也在生活中展头露角。(互换语误)
·对于医生来说,救死伤人是他们的本职。(错误调取“救死扶伤”相近语言格词语)
近义词混用也是词语调取失误的典型表现。熟练调取词语有时就像弹琴一样,需要一个肌肉记忆,熟练了就不需要在拨动每根弦的时候还要想想手的按弦的位置。近义词之间细微的差异,特别是在词义范围、词义大小、语气轻重、感情色彩等方面细微的差异,都不应在取词时受到影响,否则就会因仓促而调取失误。
在即兴评述中,经常会听到“阻碍这种行为的发生”“加强意识”“提高观念”之类的表述,之所以听着别扭,主要是由于动词和名词搭配不当造成的,这也是一种词语调取失误。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个储存词语的语料库,当我们从中调取与话题相应的词语时,不小心调取到了相邻的词语,就会出现这种别扭的表达,正确的搭配应该是“阻止这种行为的发生”“提高意识”“加强观念”等。
在英语的口语表达中,词与词之间有种约定俗成的搭配关系叫“词伙”(collocations),是表达某一特定意思的习惯搭配。“词伙”可以避免口语表达中自己临时创造一些言不及义的词组搭配。在即兴评述训练过程中可以多多积累汉语口语表达的“词伙”,这有助于让自己在评述时脱口而出,迅速且准确。
(二)词汇量不足
词汇量不足,也就是语言格不丰富,或者有很多没有被“激活”的词语,需要使用的时候无法顺利完成调取,此时会导致评述中出现重复用词、生造词语或用词不当等情况。
词语贫乏是即兴评述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初级学习阶段,由于不适应即兴表达的现场,抽到题目后准备时间短,语料库中储存的词语数量有限,不得已就会采用一些临时性的办法来弥补。它会导致语言使用时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生造词语。
即兴评述中的生造词语是评述者在即兴表达时,对某个词语按照汉语词语的格式,根据自己脑子里的想法,创造新的词语。这种生造词语大多不影响听者对意思的理解,但会影响表达的准确度。以下就是即兴评述中出现的生造词语:
·做一个合格的播音主持员。(“播音员”“主持人”混杂使用)
·你在家是用一次性餐具还是多次性餐具呢?(“多次性餐具”为伴随“一次性餐具”的生造词语)
·捡到钱后原地等待丢主(“失主”这个词未能成功激活,于是就近生造了一个词)
·老年人都是空穴老人(“空巢老人”这个词未能成功激活,于是就近生造了一个词)
·他见到了某些骑非机动车的朋友。(“非机动车”错误使用)
听者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评述者在评述现场瞬间想不起准确的词语,只能用“绕道”的方式来讲。生造词语多是由于语料库中的词语使用不够熟练,需要用的词语没有被及时“激活”,所以只能临时拼凑新词来应急。
第二,重复用语。
词汇量不够还会出现重复用词或者重复用语的现象。例如:
这个就是悬铃木的叶子,十分的好看,黄黄的,十分的好看。
这句话里的词语倒没有用错,但是短时间内的重复使用,显然表现出的是评述者词汇量的贫乏。重复用语用多了就成了赘语。
(三)思维和言语输出脱节
思维和言语输出脱节,其实就是缺乏语言运用的整体意识。如果评述者主要靠短暂的课堂时间来学习即兴评述,对周围语言环境利用率低,就容易造成评述环境下语言应用和日常语言表达习惯的脱节。再加上缺乏丰富的语言知识储备,就更难形成流利的口语表达。体会一下下面这些表达:
·可以看到我身后的红磡隧道其破坏程度要比预期严重得多。
·根据香港相关政府部门的维修人员正在夜以继日地维修。
·大家难以想象它刚才的原始的形状样貌。
以上三个句子都不影响听者的总体理解,但是表述者的语言表达明显存在问题。比如,第一句“预期”使用错误;第二句“维修”重复、冗余;第三句“刚才的”“原始的”语义重复、冗余。人在三心二意的时候,最容易嘴和脑子不在一条线上。这就是为什么在即兴评述环节最容易出现语误,并且出现语误时,往往是所有人都能听出来唯独说话人自己意识不到。以下是考场上即兴评述环节出现的语误:
·老人们说,我们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还多。
·在考试中,诚信比作弊更重要。
·结婚放完鞭炮之后到处都是废墟。
·用高学历谋求高职业。
·上帝生来平等。
·左手是一个医疗站。
这些即兴评述中出现的表达问题,显然是评述者脑子中所想的意思和表达出来的话语脱节了,将几条表达的线混在了一起。有意思的是,这些语误并不一定影响听者对评述者整体意思的理解,而且这些句子,听者反而会感到它只是走了一个捷径。如果是准确而又完整的表达,似乎还不如有语误的时候更简洁:
·老人们说,我们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们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在考试中,诚信虽然可能得一个较低的分数,但是比作弊得个高分更重要。
·结婚放完鞭炮之后到处都是鞭炮炸出的炮灰、纸屑。
·用高学历谋求一些比较好的、社会地位比较高的职业。
·上帝说:人是生来平等的。
·位于我的左手边的是一个医疗站。
这样一比较,似乎便容易理解即兴评述中口误现象的“屡禁不止”了。准确而又完整的表达,反倒有些别扭,好像是绕了一大圈。口头语言的使用存在一个“经济原则”,就是能用少的语言就尽量用少的,说话人在顺着自己那条思维的线索说话时,会“脑补”出那些并没有说出来的词语,因此语言跟不上思维时,说话人会以为自己已经说过了。
句子结构方面,有时会遗漏某个句子成分,有时又会因句法成分重叠造成语义叠加的“杂糅”。如:
·我建议穿西服比较好。
·什么时候有时间吗?
·我起床得很早。
再就是语序问题。汉语属于SVO型语言,常见的语序是“主语S+动词V+宾语O”,除了修辞等特殊表达以外,句子成分(包括修饰性成分、补语等)都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如果违背了语序原则,就会造成语序的混乱。但这些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网络语言的盛行,语言表达的自由度越来越大,倒装句一度流行,导致句子语序问题频出。
语意上的连贯与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句子或段落的排列显得逻辑混乱、杂乱无章,有的语意跨度大、语意松散,甚至没有联系。这是即兴评述中散语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们在描述事物的时候通常习惯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从左到右、由上及下地进行,反映在篇章上,很多语句都是按照这样的时空顺序来组织的。如果思维跳跃,语言组织能力跟不上,就容易出现句子混乱、成分不清、语序不明。听者只有借助上下文语境,才可捋出大概的意思。
针对思维和言语输出脱节这个问题,用图4-2-4来演示一下解决的方法:
图4-2-4 捋线法
将主要话题X设定为一条主线,这个主线贯穿评述者整个即兴评述的始终。顺着主线,评述者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弧线,评述者在说第一句话A1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在A1上,直到它完全说完为止,说完A1再开始新的一句A2。这个图看上去挺简单,重要的是评述者需在评述的过程中保持注意力,沿着一条主线来抛出一个个完美的弧线(每一句话,A1—A4),直到这段主线X评述结束。按照这种“捋线”的方式来进行即兴评述,有助于避开思维和言语输出脱节的现象发生。
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是掺杂了各种省略形式的,虽然从表达的“经济原则”来看,这是有必要的,但若从表达的“精确性”来看,则充满了逻辑的漏洞。即兴评述多出现在考查性活动中,考试现场没有时间让评述者对自己的评述语言仔细打磨,因此需要培养准确的口语表达习惯。
(四)缺少口语语体意识
某些词语和句式多用于口语语体,有些则多用于书面语体。
鲜活、生动的口语语料可以帮助评述者提高感受语体差异的能力。越是对口语表达不熟练的人,越是容易在评述中使用完整句、正式句,较少使用简约的口语句式。
例如:
明天晚上的报告你去吗?
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形式的回答,体会一下区别:
非口语:如果明天晚上有时间的话我就去。
口语:有时间就去。
口语有粗略性,一部分在书面语中是“语病”的,在口语中就可以正常接受。相反,一部分在口语中过于规整和规范的语言反倒听着别扭。比较一下口语表达样态和书面语表达样态的不同:
这两组语言中,第一组说话时夹杂书面词汇,是文绉绉的书面语,这就是缺少口语语体意识的体现。在用语速、停顿、语流长度来对口语表达进行测评时,发现流利性差的评述者在用词、用句和语篇构造上都有问题。我们经常说“自然流畅”,其实,说话越自然,就越可能流畅。在自然的口语化的表达状态下,说话者更容易优化内部言语的组织,提高语言编码的速度。
评述训练
1.细菌学家欧立希为了医治当时流行的“昏睡病”,发现一种叫“阿托什尔”的化学药品可杀死引起昏睡病的稚虫,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药物会让人双目失明。欧立希和他的助手经过606次的实验,失败605次,终于成功研制出一种既能挽救昏睡病人又不伤害病人视力的药品,取名“606”。请对此做评述。
2.小卖部向附近学生兜售奖状,2元一张,并提供代写服务,引得学生争相购买。你怎么看?
3.VR正在成为传统新闻业报道的新战场,沉浸式新闻用360度全景摄像机与其他实体设备记录新闻现场,经过处理后呈现在虚拟现实的头戴式设备上,使观众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对此你有何看法?
4.自幼生活困难的徐某与奶奶相依为命。当他大学毕业,得知奶奶先后右眼失明、偏瘫的消息后,毅然放弃工作,守在床前做孝子,用心陪奶奶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结合这则材料谈谈对“百善孝为先”的理解。
5.在钱学森的履历介绍上,常有任国防部五任副院长、院长的字样,可实际上钱学森是先当院长后当副院长的。当年45岁的钱院长虽精力充沛,但他既要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举办“扫盲班”,又要带大家进行技术革新,还要为研究院一大家人的柴米油盐操心,有时研究院的报告和幼儿园的报告会一同交给他批示。这些行政事务占用了他的很多时间,为此他给上级写信要求退下来改正为副,专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上级同意了他的要求。请对此做评述。
6.医生张红在飞机上用嘴吸尿37分钟救治尿潴留的病人,引发网友刷屏致敬。张红讲述事发经过时,说事发突然来不及犹豫,是天职所在,“只是在特定环境下做了一件普通的事,千万不要以我为标准”。你对此怎么看?
7.闻名世界的美国石油巨头洛克菲勒,原来只是一家石油公司的小职员,工作是“视察并确认储油罐盖有没有自动焊接好”。有一次,他突然发现石油盖子每旋转一次,焊接剂滴落39滴,焊接工作便结束了。之后他一直想焊接剂能否少一些呢?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是不是能节省点成本?最后他终于研制出38滴型焊接剂,并申请了专利,还找人投资生产出这种新型的节约能源的机器。洛克菲勒节省的只是一滴焊接剂,但却给公司带来每年上亿美元的利润,这种节俭与钻研的精神使他后来终于成了美国的石油巨头。以此材料来做即兴评述。
8.陈女士和孩子到上海迪士尼玩,在“小矮人矿山车”门口排了两个小时的队,眼看就要轮到了,一群人从出口处进来直接插在了她的前面。事后,陈女士了解到,插队的是VIP团,上海迪士尼为此收取了天价“插队费”,花3 000元可任性插队。你怎么看?
9.儿童玩具沦为儿童杀手,这个新趋势令人担忧。儿童天性好动,但出现了玩具致伤问题责任能在孩子身上吗?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儿童因为玩具受到伤害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你对此怎么看?
10.2020年2月18日,湖北发布《关于进一步关爱和激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的若干措施》,明确要求方舱医院或定点医院一线医务人员连续工作不得长于一个月。针对战疫一线人员连续工作的情况,多地官方发出的强制休息令在网上刷屏:“要求你立即停止工作,强制休息,特此通知,请遵照执行。”请对此做评述。
11.2019年10月1日,黑龙江甘南一对新婚夫妻举办答谢宴,宴会的时间正好与国庆阅兵重叠。新娘的父亲当即决定,不让孩子们登台,把酒店大屏让给来宾们观看阅兵式直播。你对此怎么看?
12.“新闻的生产方式、传输方式会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变化,人们对新闻的需要却是永恒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3.一张家长与老师的聊天截图在网络上热传。截图中家长向老师介绍自己和多位家属的官职,并提出让老师多关照自己的孩子。你对此怎么看?
14.2019年9月22日,北京公交集团在北京南站率先试点运营以“线上预约、合乘出行”为特色的网上定制公交新模式。乘客通过“定制公交”App或“北京定制公交”微信小程序可在线预约一辆公交车。据公交集团副总经理介绍,“合乘”公交定价为5公里内10元,每增加1公里1.5元,这个价格低于普通网约车。乘客线上预约、撮合成功后,最晚在订单时间前40分钟,会收到系统发送的站台及车辆信息,迅速找到所乘坐的车辆。你对此怎么看?
15.墓地太贵,有人居然买房子来存放骨灰。你对此怎么看?
16.苹果体验店渐成学生“免费游戏厅”,引发家长不满。经常有背着书包的学生在苹果店玩平板电脑,有的“蹭游戏”两个多小时还不想走。记者走访多家苹果数码体验店,发现均有未成年人长时间逗留玩游戏的现象,而店家对此也没有制止。你对此怎么看?
17.2019年8月27日晚,杭州市民的朋友圈被一条名为“一起灌溉平安树,赢万元话费”的链接刷爆了,转发的网友附言“孩子的作业,求帮忙浇水”,都在拜托朋友帮忙“浇水”。原来,这是父母在帮孩子完成一项名为“浇灌平安树”的秋假作业,收到这项作业的是西湖区的小学生。在“活动单”上就标明:家长完成“浇灌”任务后,还得把结果页面截屏提交给班主任。你对此怎么看?
18.因为厌倦了单调的打工生活,30岁的焊工耿帅返乡做起了直播,并靠着制造“废品”走红网络。他将痰盂做成了兵器谱排名第一的血滴子;把菜刀打磨成了梳子,甚至做成手机壳;还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声东击西锁”和充满贵族气息的“声控倒酒神器”……最新的自制发明还有抗震泡面神器、脑瓜崩辅助器等。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他潜心创作的东西,没有一个是“有用”的。或许网友们深爱的正是耿帅那份不同寻常的“无用”创意,一年后,他在快手拥有了120多万粉丝,成了小有名气的手工达人。你怎么看这种“无用”?
19.山西太原一中学校长为研究试题多次参加高考,2020年是他参加高考的第10年。他奇数年参加文科高考,偶数年参加理科高考,去年考了370多分,10年来考试分数差距不大。他表示,参加高考是通过现场感受,指导教学改革。网友对此争议很大。有人认为这是浪费国家资源,也有人觉得这是以身作则,让学生受到鼓舞。你怎么看?
20.上海宝山某中学的音乐老师,因为自己平时停车的车位被占,于是一把火将占自己车位的上百万的路虎车烧毁。你对此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