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分类及相应评述步骤

二、观点分类及相应评述步骤

话题即兴评述提供了一个简洁的话题,评述者要针对这个话题给出一个成型的观点。对话题即兴评述的观点进行划分,可以大致分为选择型观点、策略型观点和概念型观点三类。不同的分类对应着不同的评述路径和评述步骤。

(一)选择型观点

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自己是否认同题目中的观点,或认同哪一个观点。通常包括:认同或者不认同,是或者非,对或者错,有或者无等。再进一步细分的话,还有认同型选择、二选一型选择和多选一型选择等。

例如:

你怎么看“最好的孝敬是带父母跟上这个时代”?

你认同“为了成功不择手段”吗?

青少年追星可怕吗?

你怎么看青少年给网红“打赏”的行为?

谈谈你对“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看法。

“女要富养,男要穷养”,你怎么看?

有人说“艺人假唱=卖假货”,你怎么看?

这类题目是选择型观点中的认同型观点题目,就是在题目中提出一个观点,问你是不是认同。

对选择型观点这一类题目,要先选后评。这类题目的评述路径也比较简单:

选择观点→提出理由→做出分析→总结提升

例题54

大学生旷课后,需要把检讨发朋友圈集赞100个方能免于处分。对于辅导员的这个做法你同意吗?

针对这个观点,可以有认同或不认同的对立看法。无论评述者选择哪一方,都要先表明自己的态度。评述还可以更深入一步,采用下面的评述路径:

选择观点→提出理由→对对立面的批驳→重申己方观点

支持(认同):

这个方法不错,是一种很好的督促方式,学生既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可以在努力寻求点赞的过程中,和同学们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交流。因为通常发了这个以后就会有人问,还要解释一下,这个过程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可真是“一方有难,八方点赞”了。大学生刚脱离了家长的监管,学校管理通常也是宽松式的,难免失去自制力,而集赞能让他们把“不正确”的事让人知道,从而产生被关注的压力。至于面子问题,我觉得旷课本身并不是什么特别大的问题,给人知道也不会让人过度产生羞耻心。

反对(不认同):

这个方法没有意义。发朋友圈集赞,通常容易令人联想到微商的做法,或者是去酒店吃饭,集满几个赞可以送个菜。但这是教学管理方面的,发到朋友圈集赞,一是伤害学生自尊心,容易出现师生矛盾;二是比较浪费时间和精力,比如我,我平时手机上只有200多个好友,有一多半可能还是不常看朋友圈的。要是没有那么多好友,集不满又该怎么办?

由两方观点可以看出,支持方和反对方是对立统一的,各有道理。遇到这类题目,选择哪个观点,取决于评述者在这个立场上是否可以做出充分的有价值的评论。

还有一类评述是以给出选项二选一或者三选一的方式呈现的。这类话题要先对提供的选项做一个选择,然后再展开评述。

例题55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和子女养老,哪个更能成为未来养老的主流?

例题55给出了三个选项,需要评述者先三选一,再进行下一步的评述分析:

我认为到了老龄化社会,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应该还是以居家养老,也就是子女养老为主,以养老院养老和社区养老为辅。

这类三选一的话题评述,从评述路径上比认同型观点题目多了一个环节,就是不仅给出选择项的理由,通常还要对另外两项简单加以分析。常用的评述步骤如下:

选择观点→提出理由(选择项的理由和非选择项的理由)→做出分析(对三项都做出分析)→总结提升

再如二选一的话题评述:

例题56

宽松的运动服式校服和合体的韩版校服,哪个更适合当前的中学生?

例题56是二选一的话题评述,就此展开的评述也是先要做选择:

选哪一种校服,这要看我站在谁的角度上来评价。学生们会喜欢合体的韩版校服,而作为家长,我还是喜欢那种宽松的运动服式校服,它不像韩版校服那样让人容易想入非非,继而引发早恋。而且宽松的运动服对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二)策略型观点

策略型观点评述,评述的基点是要提出一个策略。它的题目上通常会标记有“如何”“怎样”等字眼。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不再让谣言“跑赢”真相?

网络时代,我们如何选择新闻?

对策略型观点这一类题目,通常可以有两种评述路径,一种是按照步骤一来进行:

步骤一:背景→典型事件分析→原因→策略(策略依据:国家政策或公众意识)

另一种是采用开门见山式的步骤二评述:

步骤二:观点→典型事件分析→原因→策略(策略依据:国家政策或公众意识)

例题57

高三女生与同班男生谈恋爱,老师通知双方家长,双方家长居然都默许了。假如你是老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下面对例题57的评述就是按照步骤二的方式展开的:

老师通知双方家长,应该是了解具体情况之后,在疏导男女双方无效的情况下才打电话通知双方家长的。而双方家长都以自以为“开明”的方式向校方施展“太极拳”,我觉得学校可以拿出强硬措施,按校规该开除就开除,该劝退就劝退。高三阶段是准备高考最为关键的一年,在高三阶段,你可以暗恋,可以把暗恋当作最好的恋爱方式,但千万别“踩雷”。(观点)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进步,很多家长也对学生的早恋逐渐持开明的态度,但是,开明并不就等同于默许,更不是纵容。材料中的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有,但这是极少数现象。

提到高三,不用说大家就能联想到什么。在有些以高升学率和严格管理著称的高中,比如×××学校,一旦发现高三学生早恋,会直接劝退,不得参加高考。(典型事件分析)

这种做法看上去比较武断,但校规校纪必须板上钉钉。在一所高中,规矩不是随圆就方的“橡皮筋”,很多“高考工厂”之所以把校规校纪定得那么严格,甚至采用“军事化”“监狱化”管理,为的就是让校风学风更纯净,让大部分高中生都能安心学习,这是高考中旗开得胜的保障。

对高三学生早恋实行“一刀切”,源于学校的管理需要有令则行,一旦这种事学校开了小口,就有可能群起效仿,“军心”动摇。(原因)

高中阶段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有权依据校规劝退。高考这个敏感的字眼,容不得所谓的“开明”。对于早恋,家长们可以“佛系”,但学校不能。当然,我认为,对早恋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是必要的,严令禁止也要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学生走极端。(策略)

这段评述就是典型的策略型观点评述,从头到尾都是站在学校和老师的角度谈如何对付受家长支持的高中生早恋的问题。因此,开始评述时,提出了非常鲜明的观点,那就是高三学生可以暗恋但不能“踩雷”。为证明这个观点拿出了高升学率的×××学校做典型事例分析,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最后提出了策略,给人水到渠成、合情合理的感觉。

(三)概念型观点

概念型观点,题目上通常会有一个主概念,这类评述的基点是某个概念。

例如:

谈谈你对“道德绑架”的看法。

你如何看“路怒族”?

谈谈网红“带货翻车”现象。

你如何看“隔代亲”?

你认为什么是“熊孩子”?

这类评述先要对题目中的关键概念下一个定义,然后再展开进一步的评述。有的概念型观点评述题目中已经给出了概念的定义,如例题58,这种题目的难度就降低了。如果题目中没有给出概念,那就需要在评述的时候先给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

例题58

某电商平台发布的《2019年中国年货消费报告》显示,品质取代价格成为年货消费的首选因素,以“好好吃饭”为代表的国民日常消费呈现出更注重“悦己”体验的升级特征。以取悦自我为追求的“悦己型消费”,更加注重自我、个性,更加强调品牌和品质,这些正是消费提质的主要特征。你怎么看?

这个题目中的主概念是“悦己型消费”,评述者可能对这个概念并不太熟悉,但是通过研读题目,可以发现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只要稍加综合,就可以在评述中把概念论述清楚:

“悦己型消费”,说白了就是以取悦自己为目的的消费行为。它是消费者消费理念迭代升级的结果,比如春节或者长假期间,来商场购物的消费者,倒不一定就是由于缺什么买什么,大多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喜好和需求。不少人觉得,忙忙碌碌一年,终于盼到了春节假期,要让自己身心得到放松,而最直接的放松就是走走逛逛,买想买的、吃想吃的、玩想玩的,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一年的忙碌。

有些概念型的观点题,也会以命题演讲的形式出现在即兴评述的考场上。

例题59

请以“共享”为题发表一段3分钟的演讲。

这种命题演讲也就是已经给出了论点的话题即兴评述,它的中心就是一个“概念”,围绕着它展开的评述可以分四个步骤来安排结构:

概念界定→亮观点→摆论据→重复论点(提升)

第一,概念界定。也就是对题目中的核心概念下定义。在这里需要先阐述对“共享”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亮观点。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阐述某一观点的正确性,比如这道题可以阐述“共享”的重要意义。

第三,摆论据,证明观点。这部分需要展开论证,比如结合当今的资源紧缺、交通拥堵等,论证推广“共享”的重要性。

第四,重复论点,做个小升华。任何话题评述都不能就事论事,而应该在结尾部分对论点进行总结提升,呼应题目。在这个评述中可以指出“共享”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升华到共享社会的建设层次。

由例题59可以看出,这种题目看上去是命题演讲的形式,但也是即兴评述的一种,从评述内容上来讲与一般的即兴评述并无明显区别。

例题60

你如何理解“精致穷”?

下面是按照“概念界定→亮观点→摆论据→重复论点”的步骤做的评述:

“精致穷”是一个网络流行语,就是用来形容一种普遍发生在年轻人群体中的生活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为了追求精致而变穷的”。(概念界定)

“精致穷”的人往往有着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们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在生活中更加注重个人体验。“精致穷”的群体,每月发了工资要先还信用卡和花呗账单,账户余额几乎为0,你觉得他们会焦虑吗?其实不会。他们往往比别的人更加洒脱,工作不开心便可能辞职。在他们心里,个人的感受最为重要。(亮观点)

“精致穷”的人虽然赚得不多,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精致,他们是为了自己向往的生活和喜欢的东西而变穷的。

相比之下,真正焦虑的人是谁呢?是那些不精致的人。他们的工资省吃俭用,其实在还了贷款之后,每月也所剩无几。他们出门挤公交、吃路边摊、不穿名牌。他们不敢花钱。他们只不过是满足了对车、房的欲望,压抑了对精致生活的欲望而已。他们才是最怕失业、最焦虑的人。

相反,“精致穷”的人,却没有这些贷款压力,失业了顶多这几个月不再购买贵重的东西而已。(摆论据,证明观点)

其实人的一生中很多机会往往都取决于外在的一个标签。“精致”是一个标签,往往更有优势,因为代表着这个人拥有社交能力的概率更大。不精致的人大概是不知道精致的人在工作、生活中有多大的优势。但是“精致穷”从来不代表冲动消费,也不代表处处精致,更不代表安于现状。

我认可“精致穷”,为了“精致”而变穷,我认为是值得的。(重复论点)

只要判断出题目属于概念型观点,就可以按照这个路径来做,这样评述就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