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话语一个核心
给话语一个核心,就是在评述前先确定核心概念。
在准备即兴评述的过程中,不是全部想好要说的每一句话,而是先有一个核心的想法,用简单的字、词、句来表示。在随时出现新的想法时,又会有其他的简单的字、词、句加入进来。由此生发开来,直至形成整个语篇。这些作为核心意义出现在说话人脑海中的字、词、句就是“核心概念”或“关键词”。
这些话语核心或核心概念在形态上表现为简洁凝练,连贯性不强。由于思维的多维性特征,在人的大脑展开思考的过程中,各种想法纷繁冒涌,这时,捕捉几个凝练的核心概念,有助于整理、归拢思路。有价值的想法可能稍纵即逝,难以逐字逐句记录,核心概念因其简洁,便于评述者迅速捕捉有价值的想法。由于形态上的凝缩和简约,它们看上去似乎相互之间关系不明显,具有跳跃性,不那么连贯,同时还具有模糊性和隐秘性。但正是形态上的不连贯使得表达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可以增删,可以调整顺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语境在核心概念间建立各种可能的连贯关系,从而生发出不同的大段话语。
例题45
山东枣庄一位67岁老人,自然怀孕后产下一个健康宝宝。这是她的第三个孩子,而她的外孙女已经18岁。为此,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要跟老两口断绝关系。对此,两位老人回复是自己可以带孩子,不麻烦儿女。你怎么看?
对这一则评述素材,通常在准备评述时,可以从中先概括出材料中的核心概念:
67岁、自然怀孕、外孙女、断绝关系、不麻烦儿女
顺着这几个核心概念,再延伸出准备评述的核心概念:
高龄产子、高龄父母育儿问题、二胎引发的新的家庭矛盾
这些核心概念,尽管形式上连贯性不强,但在意义、功能上却存在有机联系。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就可以延伸出顺畅的、连贯的口语。
图4-3-5 核心概念的概括与延展
核心概念具有“0维”特征,简单明了。看上去只是一个“点”,但这个点却像是学科构建中的“范畴”一样,具有网状结构中的网结的特点,能够有效提取并引发其他链接。口语具有一维性特征,书面语则属二维性的,随着维度的升高,语言越拓展越多,组织速度也逐层逐渐减慢。
从多维到0维,培养用准确、概括、提示性强的字、词、句来记录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具有隐蔽性,要能简略概括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通常是说话者自己使用,只在本人脑子里储存着,据此说出相对完整的话语,一般情况下并不外化。从核心概念到一个相对完整的语篇,包含着发展的趋向。语言拓展的过程以核心概念为基础向四周扩展。
举个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例子。以《红楼梦》第十三回为例,秦可卿死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主办丧礼事务。上任之前,王熙凤对自己要做的事理出个头绪:
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5]
王熙凤要做的五件事,用了五个核心概念。表4-3-1将这五个核心概念以及延展成语的过程呈现出来:
表4-3-1
王熙凤的长篇讲话是从脑子里的想法归结出的五个核心概念拓展而来的。据此生发,提出解决方案,效果是:“如这些无头绪,慌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次日都一概蠲了。”这就是核心概念在古典名著中的表现。给话语一个核心,就是先明确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发展出其他层次的概念,语言网络由核心概念和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其他层次的概念共同构筑而成。这些概念虽然简约,但是一经触发就可以形成相对完整的话语篇章。
在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展开即兴评述,不能在无核心的情况下就贸然开口,那样做不出清晰准确的评述。
核心概念本身是脑子里生成的,并不外化出来,本身常带有模糊性。核心概念所具有的隐秘性和跳跃性,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得到核心概念的一瞬间用笔记下来了,但过后看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指的是什么。要想将核心概念准确地表达出来,还要经过一番考量和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