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开口难”主因

三、评述“开口难”主因

评述训练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即兴评述的任务类型、任务复杂程度、语言输入量、对任务话题的熟悉程度以及开口说话的机会等。面对即兴评述,“开口难”几乎是每个初学者都曾面临的问题,主要因素有两个:

(一)对即兴评述任务类型不熟悉

对即兴评述任务类型不熟悉,在影响即兴表达开口度的因素中是最常见的。评述者不明白即兴评述这个题型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在各种各样的即兴评述训练中,大部分时间只是用来做机械性练习,心中总是在想“说多长时间”“说不够时间怎么办”“观点没说完被评委打断怎么办”等,缺少有意义的互动,依据题目材料展开的评述话语与日常真实语境有出入。只有在评述者有表达的冲动时,才能够促进主动表达。大部分人在经过训练,对题型有了了解之后,就会提高对即兴评述的熟悉度。增强对即兴评述这种任务类型的熟悉度有利于提升语言的流利度。

有些即兴评述在表达过程中会出现来回重复的问题,这通常是评述者不好的表达习惯造成的。评述者可以根据录音或录像看到自己的问题,但往往并不清楚这一问题源自对即兴评述任务类型的不熟悉。例如在一个关于“直播电商”的评述中:

第一点就是目前直播电商中所存在的问题,适用的法律很少,仅有《电商法》《广告法》《合同法》。第二点就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工商部门会进入我们的直播电商中来,工商部门如何进行登记报备、税务缴纳,以及交易信息的备案,等等。那么我们的明星、“网红”等意见领袖在网络平台、网络电商上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评述者心里还是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意思的,但是说出来时语言组织混乱,意思跳跃性太大。

即兴评述需要专门练习。但在即兴评述的“教”与“学”中,学习即兴评述的人数往往较多,教师在一节课中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评述练习这种“输出”的机会往往掌握在少数积极且外向的学习者手中,大部分人处于被动状态,不会主动开口表达,也很少主动提问。由于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联系不够密切,以及教学模式单一等原因,评述者的语音语调以及遣词造句难以摆脱日常表达的束缚,还有的用词准确度较差,表达内容过于简单。因此,要提高即兴评述水平,仅仅依赖课堂学习和练习还远远不够,理清即兴评述要完成的任务,利用生活环境多交流,抓住每一个练习即兴评述的机会,才能快速提高。

(二)对话题不够熟悉

有的人并不太熟悉即兴评述的题型,甚至没有太多当众讲话经验,但是开口就有话说,这通常是因为他们对评述材料所涉及的主题比较熟悉。越是面对自己熟悉、有话说的材料,评述者越不会出现开口难的问题,口语表达也会更加流畅。

例题6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给你什么启示?

这是一道话题类即兴评述题目,评述的主题是一句古语。评述者对这一话题的熟悉度远远不及前面其他的例题。由于对题目“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够清楚,所以评述者在评述时就很难展开: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表示很难坚持下去……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是习总书记提出来的,对我们的工作、学习……还有生活……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做各种工作,都要坚持不忘初心……

可以看出,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相比,评述者对“不忘初心”还是更熟悉些,但是在评述中也仅仅限于空谈,未能展开更详细的评述。

对于熟悉这个古语的评述者来说,无论是否有即兴评述的经验,都比较容易将评述进行下去:

好多人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可能不是特别熟悉,大家熟悉的是最近常提的另外一句话,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就是当初的心意,指事情一开始所抱持的信念;方,指才,才能;得,指得到;始终,指终了,完成。比喻一个人做事情,始终如一地保持当初的信念,最后就一定能得到成功。其实,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意思很接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靡”意思是“没有”,和“不”构成双重否定,“初”意思是“开始”,“鲜克”是“很少能够”。意思是刚开始做的时候都能有一个好的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仔细体会,其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

现在我们为什么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想,意思是一样的,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由于去掉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里面的艰涩难懂的古文字,并且去掉了否定和双重否定的意思,就使得意思更加通俗易懂,更容易流传。

习总书记是特别擅长用典的,这也使得很多古代的词语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在新的时代给了我们很多新的启示。

在这段评述中,评述者基于较强的古典文学功底,使得评述一开始就有理有据,而且也拿出了自己的观点,对“旧词新用”和“总书记用典”做出了自己的肯定和解读。评述分量比较重,信息含量也足够大,这都源于对话题的熟悉。

评述训练

1.近年来,以外卖、快递为代表的“懒人经济”在大学校园日渐流行,你怎么看?

2.如何理解“独行快,众行远”?

3.“真心的朋友并不经常联系,但是却无处不在。”这碗鸡汤你喝吗?

4.“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你怎么理解?

5.你的心态决定你是坐骑还是骑手。你对此怎么看?

6.粉丝私下从不法渠道购买艺人手机号码或航班信息,影响艺人正常工作生活的现象屡见不鲜。对此你怎么看?

7.某书店实行入场阅读收费制,即买门票方能进店。这种面向大众的书店采取这种经营模式,在国内尚属首次。实施一周后,书店营业额并未减少,店方表示收费将一直坚持下去。对此你有何看法?

8.宿迁一名小学老师公开组织三年级的全班学生为肖战跳舞应援,还录下视频发到了网上。第二天下午,宿迁市沭阳县教育局对此事做出调查处理,对所在学校校长进行诫勉谈话,学校对当事老师做出停职停课的处理。以“小学生不应变成追星应援的工具”为题做评述。

9.你有“偶像”吗?谈谈你对“偶像的力量”的理解。

10.儿童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这些“小小网络原住民”数字化技能成长十分迅速。你怎么看?

11.你如何看待“考上大学就解放了”这句话?

12.犹太人爱读书,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日读一本书。对此做出评述。

13.有人说,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都面临着“信息过载”的困境。你认同吗?

14.国庆假期结束之际,网友们纷纷晒出被爸妈塞得满满的行李箱和后备厢。有网友表示:妈妈托了好多人才买到的散养土鸡蛋,还有外公家给的大米、南瓜、冬瓜、菜籽油,奶奶给的自己种的蔬菜和红薯,还有自己酿的葡萄酒等,满满都是爱。对此你有何看法?

15.你认为读书是否可以改变人生?

16.《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上网日益成为引发亲子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国内,很多父母对网络存有较深的偏见,认为孩子上网就是为了玩游戏,对上网的其他功用视而不见。这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变得更叛逆、更难管教。孩子因为上网挨骂,还可能选择躲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上网,从而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对此你有何看法?

17.如何看待全民减肥这一现象?

18.“斜杠青年”这一概念,源于英文 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双重职业》一书,指的是不再满足于单一职业,而是拥有多重职业、多元生活的人群。他们通常会用“/”来介绍自己的身份,例如“李某,教师/自由撰稿人/情感顾问”等。对此概念你有何看法?

19.“硬核”是“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之一,译自英语“hardcore”,最早指一种节奏强劲、充满爆发力的说唱音乐形式,后被用来形容那些使用难度高且特立独行的事物,如“硬核游戏”“硬核科普”等。近年来,其含义和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衍生出“很厉害”“与众不同”“让人震惊”或“难以理解”的意思,如“硬核老头”“硬核人生”“硬核规定”“硬核年会”等。你身边有什么可以称为“硬核”的事物吗?以此来做个即兴评述。

20.“你好,刚刚看你拿着手机边看边过斑马线,根据《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行人横穿道路时低头看手机,要处以10元处罚。”浙江温州交警对斑马线上的“低头族”胡女士开具罚单一事,引发讨论。你怎么看?


[1] 姜燕.即兴口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