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工作需廓清三个认识问题

评论工作需廓清三个认识问题

2022年2月11日·星期五

2月9日,评论委员会召开第21次会议。这是春节后的第一次评论委员会会议,除夜班编委外,其他几位编委都参加了,宣示着我们编委会在新的一年继续把评论工作牢牢抓在手中的鲜明态度。

这次会上,就做好下一阶段的评论工作,我提出要进一步统一认识,进一步达成共识,以最大的努力、最大的韧性、最大的投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进评论言论工作高质量发展。针对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建议,结合专栏记者的体会,我即席讲了一番感言,觉得有必要廓清几个认识问题。

第一,怎么看待“点击量”?半年多来,技术部门分门别类在做报道统计工作,对各个专栏和记者稿件的点击量、传播率进行归纳分析,效果不错,对工作有帮助和参考价值。要点击量,但不唯点击量,是我们的原则要求。大家知道,题材不同、要求不同,点击量就会不同,这是客观现实,也决定了评价稿件不只有点击量这一把尺子。把职责范围内该做的事情做好、做出水准,才是我们的追求;把握好大局和大势,正确引导舆论,才是更为关键的。丧失了正确导向的高点击量,我们是不需要的;缺少了经济特色的高点击量,我们也是不提倡的。不管做什么报道,办什么专栏,都要紧紧抓住“经济”二字;转发报道,也都要用“经济”去筛选。在经济报道上形成最大特色,在经济特色上做最大努力、达到最好效果,是我们业务工作的努力方向。

第二,怎么看待“专业化”?中央领导同志指出,报纸要有黏性,报道要有深度,强调要做强经济报道,为我们做好工作指了路,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落实。而没有专业化做基础、报道缺乏深度思考,是远远不够的,也是远远不行的。新闻报道必须专,要下大力气在专业化上不断精进,但不能望“专”却步、望“深”止步,是我们的基本态度。“专业化”之“专”是相对而言的,深度之“深”也是相对而言的,不要绝对化,也不要神秘化。我们从事的是新闻工作,我们都是新闻人,不是研究人员,不是经济学家。经过在某一领域的深耕与投入,比一般人熟悉一些了、比一般人懂得多了,就是我们需要的。事实上,新闻界能称得上“专家”的也寥寥无几,无须神化。希望各位专栏记者、各位评论委员会委员,在这个标准下去用心用力,不畏艰难,不怕挑战,不背包袱,坚定信心,勇往直前。

第三,怎么看待“焦虑感”?妥善把握好焦虑的“度”,是我们的正确应对。在当前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焦虑感明显增强,难得有人能做到一点都不焦虑。应该说,这也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状态。其实,一定的焦虑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对此,我们要理性、客观、冷静看待,并且努力妥为应对。焦虑无疑会带来工作上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还会比较大,但也可以激发工作的动力。我们的每一篇专栏稿件、每一个优秀作品大多是记者们在这样或多或少的焦虑中、压力下完成的,有的同志的焦虑感可能会更强一些,压力也可能会更大一些。建议同志们不妨用工作来缓解焦虑,用做事来平息不良情绪,用成就感来抵消焦虑感。

在我们的业务工作方面,评论是重中之重,其发挥的作用已明明白白地体现在发展进步之中。自评论委员会机制运行以来,评论质量是稳步提升的,传播效果是越来越好的,影响力是愈来愈大的,但评论工作的基础并不牢固,稿件质量时有下降、传播数据时有回落。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这也提示我们,抓评论工作是不能停也不能退的,必须进一步夯实基础,必须把12个个人署名专栏“压舱石”的作用发挥得更好,必须对每一篇稿件精打细磨,务必使评论质量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准。同时,也要继续在传播推广机制的高效运转上想办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资源整合文章,以此加大推广力度,提升和扩大传播效果。

总之,须臾不放松,丝毫不大意,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我们一定能在现有基础上把评论工作再提升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