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新闻业务研究
2022年6月2日·星期四
这段时间,新闻协调部和有关部门一起在准备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材料。在这个过程中,议论到推荐的作品类别,发现我们是可以推荐新闻论文参加新闻奖评选的。事实上,每年新闻界都有多篇这类作品获奖,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其他中央媒体都能够大有斩获,但经济日报在这一类别评选中,多年来始终是个空白。
鉴于此,大家在商量时就想到,我们能不能今年也推选这样的作品参选,争取能有所突破?结果到处搜罗,没有找到采编人员2021年度在正式专业刊物上发表过有分量的业务文章。只有徐立京同志在《新闻战线》上刊发了一篇署名文章,还是她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期间做的课题。考虑到徐立京同志今年要作为中国新闻奖评委,不能有自己的作品参选,所以这一项参评类别最终只能作罢。
前一阵子,孙世芳同志提出,由于内参部和经济研究部机构人员有所调整,工作职能发生变化,此前由内参部负责组稿编辑的内部刊物《经济新闻研究》,建议交由新成立的理论部负责承担。经过综合考虑,我是同意的,同时提出,像这样的内部刊物要尽量减少出版期数。据说,此刊主要是为了满足报社内部采编人员评职称需要,完成刊发论文这个硬指标,是给同志们提供一个便利。这完全可以理解,短时间内这样临时性安排也是可以的,但不应成为一种制度性设计。我们还是希望采编人员在新闻业务上用心用力,撰写一些有真知灼见、有丰富实践和理论积淀的业务文章,并力争在公开正式的刊物上刊发。这不仅可以展示本报采编人员的实力,更重要的也是提高采编人员素质的内在要求。
从这个角度考虑,《经济新闻研究》这个刊物要少出,就是要倒逼我们的采编人员走出去,视野向外、眼睛向上,在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理论研究水平上下功夫、花力气。须知,吃送到嘴边的饭是不可持续的,属于一种自欺欺人,既不是出路,也没有前途。我们不鼓励,不提倡,希望大家在这方面形成共识。
工作了几十年,都没有写几篇业务文章,也实在对不起自己在这个职业中的付出和实践。那么多的经验和体会,如果不作概括和总结,也是比较遗憾的。我建议也希望同志们注意积累,悉心钻研,出些货真价实的业务论文,且不断在报刊登场亮相,为报社增光添彩。在下一次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评选中,最起码能够有一些可以用来推荐、有竞争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