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得失分析
交了学费,就要有收获,就要明白得在哪,失在哪。
先说失。这次舆情事件客观上影响了报社的声誉。虽然我们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情绪高涨的网友被别有用心的人带了节奏,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怼和骂,正面声音也有,但几乎没有形成声势。特别是在第二波舆情中,我们基本上是被动挨怼,搞得我们好像犯了“滔天大罪”似的。
这次舆情打击了报社同志的情绪。不管是在餐厅还是在办公室,大家谈论起这个事情,心情都是沉重的,情绪都是低迷的,心里窝着火,肚子里憋着气。特别是看到记者留言的那几张截图后,同志们更是无语,觉得恼火,觉得窝囊。面对排山倒海的舆情和责问,同志们都会有种很糟糕的感觉。这个我都知道,我和同志们的感受是差不多的。还有的同志告诉我,现在记者出去采访,采访对象都会怀疑我们记者的采访动机,会问:你们不是来捶我们的吧?怀疑记者的采访动机,甚至怀疑经济日报的公信力,这样的后果,需要我们花时间去修复,去弥补,去挽救。
但辩证地看,我们也有很多得。我们得到了清醒,得到了教训,也得到了启示。没有这些得,这样的事情,现在不发生,明年后年也会发生,佘颖不发生,张颖李颖也会发生。
——我们得到了清醒。知耻而后勇,知弱而图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采编工作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一年来,评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现在看来,还不够,还严重不够。稿件打磨得还不够精细,像“挣快钱”这样的表述就不精当;采编流程遵守得还不够到位,记者的回应应当视为稿件的一部分,必须走送审流程。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采编队伍依然存在思想建设上的短板。我们要摒弃个人英雄主义,摒弃个人成名成家的私心杂念,不断加强党的新闻史观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找对位置,站稳立场,真正做一名优秀的党的新闻工作者。
——我们得到了教训。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这个教训就是,干部队伍思想建设丝毫放松不得,要有常态化的机制;年轻干部培养丝毫放松不得,要坚持不懈抓起来,抓下去;体制机制完善也丝毫放松不得,宁可十防九空,也不能一空万无。
——我们还得到了很多启示。比如,当前意识形态形势严峻复杂,要尽快绷紧这根弦。不少同志认为,意识形态斗争离我们很遥远,至少不是眼面前的事。但实际上,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斗争不仅具有复杂性、严峻性,还具有相当的隐蔽性。隐蔽到如果没有这根弦,如果没有警惕性,就非常容易忽略,甚至被牵着走。同志们,我们冷静、客观、理性地复盘一下这次舆情事件,如果说一开始,这种意识形态斗争的特征还不够明显的话,到了第二波舆情,就很清楚,很清晰了。有的微信公众号、自媒体账号挖空心思,费尽心机,用不正常手段,说白了吧,就是花钱搞到了留言截图,给继续炒作提供子弹,处心积虑啊,同志们。而且,攻击的对象,也由记者本人,把火烧到了经济日报、把火烧到了中央“双减”政策、把火烧到了党管媒体原则。如果只是业务范围的讨论,哪怕是文章有可商榷的地方,到了俞敏洪正式回应后,舆情就应该平息了。可见,有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他们从一开始就不是跟我们讨论业务,人家就是对着中央的政策去的,对着党管媒体的铁律去的。他们就是要顾左右而言他,就是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又比如,当前网络生态构成具有多样性多元性,要加强学习研究。在主力军向主阵地转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网络生态构成复杂多样,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里面,有我们黏度很高的“铁粉”,也有广大真诚、热心、善良的网友,还有不少暗藏利益的企业或个人的营销号,有热衷于呼风唤雨的各种“意见领袖”,也不排除还有不怀好意、别有用心的人,等等。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声音,共同构成了多元多样的网络舆论场。要在这样的网络生态下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不仅要讲正确的话,还要学会正确地讲话,有技巧地讲话;不仅要善于跟粉丝、友军对话,还要学会跟对我们了解不多的普通网友,甚至是对我们怀有偏见的人对话。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型网络生态格局中,把我们的声音传得远远的,把我们的朋友做得多多的,让更多之前对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路人”,对我们“路转粉”。这次之所以能够引发这么大的舆情,恐怕跟发声之前,我们对网络生态的主流舆论了解不够透彻、不够深入有关。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再比如,舆情生成发酵的重要阵地正在发生急剧变化,要更加积极主动应对。按照传统观点,微博是舆情发酵传播的重要平台。在新形势下,这个判断依然准确,但这不够全面。微信平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也成为舆情快速演化的重要阵地。而且,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完全不同的平台之间,舆情也会相互传染、相互加力、相互影响。这一次,就有不少抖音用户,在经济日报抖音号留言讨论佘颖同志的稿子,但是经济日报抖音号并没有发布相关内容。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从其他平台把舆情带到了抖音平台。这是一个新现象。与此同时,这次舆情出现了几乎一边倒的情况,绝大部分的声音都是怼我们,骂我们的。同志们,这个现象值得深思啊!这提醒我们要尽快加强在这些平台的力量,壮大我们在这些平台的友军、粉丝,平时要加强跟粉丝互动、联系,不要只顾着自己发,把粉丝完全当成被动接受者。我们在这些平台的“人设”要更加鲜明,让他们从内心里更亲近我们,行动上更支持我们。有了舆情,这些“铁粉”也会出来帮“老朋友”说几句公道话。此外,我们平时就要加强跟上级主管部门、跟平台方负责人的沟通交流,一旦有大的负面舆情出现,要能做到及时管控,要有各种手段。总之是,介入越早越好,手段越多越有效越好。
还比如,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在全新的舆论环境下,在经济日报日益走进舆论场中心的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用好新媒体,管理好舆情。新媒体工作中的“策采编发推馈评”,每一个环节都要守住,守好,不能嘴巴上有,行动上没有;不能文件上有,落实上没有,等等。
当然,我觉得,我们最大的得,就是在这么一次严重的舆情事件中,同志们都能自觉维护报社声誉,坚决听从编委会安排,积极为报社发展建言献策。人心齐,泰山移。经济日报的采编队伍,是一支有强烈集体荣誉感的队伍,是一支经受住了考验挫折的队伍,是一支明确了前进方向的队伍,也是一支一旦出发就必须到达的队伍。有这样一支信得过、冲得上、顶得住的队伍,前路再险,何愁不胜?目标再远,何虑不达?
所以说,这次舆情事件是有得有失,得大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