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篇精彩的企业报道
2022年5月14日·星期六
《东莞豪迈》去,《太钢制胜》来。
东莞的深度调研,周四以刊出对广东省省长王伟中同志专访稿圆满收官。昨天,我们就紧接着再推万字雄文——由张曙红同志牵头打造的企业深度调研。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太钢两周年之际,隆重推出这一重磅报道,是很有意义的,也是继《柳工移山》后我们的又一个精彩的企业报道。
本想今天周末有空,多评评这个稿子的,上午正写着,接到山西记者站李红光同志发来的长篇微信。微信的内容比较多,说的也算比较全乎,我也就不打算多唠叨了。这里摘录如下,供大家分享。
昨天咱们的稿子见报后,省委宣传部就给省内媒体下发通知,转发咱们的报道以及新媒体产品,山西电视台昨晚就予以播发,山西日报今天在头版播发,太原日报更是进行了全文转载。
山西媒体圈的朋友纷纷发微信夸赞咱们的报道,有的说今天被你们经济日报刷屏了;有的说收藏了,要举行专题会好好学习你们的报道……可以说,大大提振了我们的影响力。
在报纸上头版头条+整版报道太钢,让太钢集团的宣传部部长惊呼,“我在太钢几十年,这是第一次见到央媒这么大篇幅报道太钢。”咱们精心组织的新媒体传播和广泛的二次传播更是让他连连说:“没想到,没想到”。
这次的报道不仅震撼了太钢人,也让山西省内对我们经济日报有了新的认识。而作为驻站记者参与这样的报道,我也深有感触:
一是高质量特色报道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有力武器。在地方上,经常是言必称三大家,虽然心里会不舒服,但确实是客观事实,在各种资源的配置上,我们和他们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随着报社“减量化改革、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三大深度调研体系的建立,我们经济日报的品牌与形象更加清晰,报社影响力的提升,我们是能感受到的。感谢编委会对山西记者站的关心和爱护,一直指导我们的工作,给我们提供调研的机会。这次调研正好在总书记视察太钢两周年之际刊出,完美的呈现让我们下一步开展工作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二是全员推广增添爆发力。一篇高质量的报道要产生广泛的影响力,离不开全方位的推广。通过这次报道,我也是第一次亲身感受到全员推广的威力。之前,在新媒体部工作的时候,大部分推广是处室级或部门层级的推广,在与相关平台沟通中,议价能力明显不足。如今,我们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推广体系,推广办主推、全员参与,让重磅报道向各个方向扩散。以这次报道为例,推广办将报道和新媒体产品推向报社主平台和主账号,并组织转发,记者站协调省、市、企业的宣传部门进行二次传播,调研组成员根据自身特点拓展渠道,推向一些行业网站与平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推广范围,将报道的影响力推到极致。在微博上,报道被要闻热搜榜置顶,相关话题阅读增长迅速;山西电视台、山西日报等省内媒体及时播发,太原日报更是全文转载,太钢及宝武集团网站与微信传播;国资小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报业协会等公众号予以转发;中国县域经济报也参与稿件和新媒体产品的转发。“人人都是报道员,人人都是推销员”,全员参与推广让我们的报道具有非常强的爆发力,刷屏也就水到渠成。
三是业务学习永无止境。这次报道,曙红同志是采访大家,王晋同志是资深记者,周雷同志是产业专家,杜秀萍同志是新媒体高手,这样的组合让我们非常振奋。我跟梁婧同志说:“咱们既要做好各项配合工作,又要抓住难得的机会好好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在采访中,曙红同志以身作则,带领调研组高效、细致、专业完成每天的采访,对我们来说,每天既是采访,又是学习。最后的成稿又让我们感觉到自身差距,看到经过多次修改和审定之后的稿子,再回头看我们的初稿,多次感叹“原来可以这么写呀”。好多人读完报道跟我说,不知不觉就读完了,没感觉是篇万字长文。通过这次报道,提升了能力也意识到了差距,决心继续提高业务水平,写出更多更好的稿件。
今年是我到记者站工作的第二年,要想在去年发行高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稳中有升,需要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筑牢增长基础,避免大起大落。因为疫情,最近这两个月工作难以拓展,家里也照顾不上,一个人的情绪和状态难免受到影响。这次报道就像一场及时雨,提振了士气。我要抓住目前山西疫情向好的窗口期,为下半年发行工作做好铺垫,为迎接报社创刊40周年交上一份好成绩。
作为这个调研组的成员,驻地记者部副主任王晋同志今天下午也发来微信,谈了她的体会和认识。现抄录如下,供大家参阅。
《太钢制胜》稿微信已过10万+,全平台数据还在进一步增长。
参加这次企调收获满满,主要有三:
其一,战略正确,战术扎实。本报加大企业报道正当其时,曙红同志临行特别传达编委会对企调的要求,不要有广告味,要有问题意识,要有行业眼光。采访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重要指示和对钢铁行业的要求,提高站位,采访时克服疫情突发的困难,有分有合,除了看点、开会,还利用午餐时间采访了董事长,每晚开会讨论稿件框架。
其二,精心打磨,深思细磨。返京后,马上进入两会时间,大家在完成两会报道后精心写作,有的部分改了十几遍,曙红同志又利用五一休假两次大改,更加突出问题导向,以实战完成“传帮带”。
其三,融合创新,合力推广。夜班和企业版精心编排稿件,每晚十一二点采访组还在打磨修改新媒体产品,山西站两位同事发动当地媒体和企业二次推广,周雷同志发动国资委、钢铁工业协会等转发,全体总动员,大家的士气高劲头足,推广办、中经网、县域经济报等合力推广本报深度企调品牌,强烈感受到经济报人的战斗力。
一位读者说,作为外行,读这篇万字大稿不觉得长,太钢故事很有启发。我参加过深调,这是第一次参加企调,企调的推广难度更大,想写好写深写透不易。
经此一役,深感企调对本报之重要,深感报社“减量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正确,深感经济报人的士气大振。新闻作品也需要百炼成钢,我们还会继续淬炼……
这个月,我们深度调研的“三驾马车”已见其二,按计划还要刊出一个产业深度调研报道。这里,不禁要问一句:“那个茶产业调研啥时候交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