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个人署名专栏是有力抓手——在总编辑办公会业务交流会上的讲话
(2021年4月15日)
今天我们召开总编辑办公会业务交流会,请个人署名专栏作者交流心得体会。听完发言,我觉得他们一个比一个优秀。我们就是要想方设法地让优秀同志脱颖而出,给他们充分的空间施展才华。
刚才,介绍了个人署名专栏的统计资料,很能说明问题。大家试想,如果这近几个月,没有这些高质量的评论稿,我们的版面会是什么样?如果没有这些篇专栏文章打头,没有各部门重视评论理论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版面会是什么样?忠阳、佘颖、顾阳、连俊、刘慧、金亮、周琳几位同志做了很好的交流,畅谈了自己开专栏的写作体会,讲了进步和收获,汇报了成功与不足,包括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们回归新闻初心,是很有价值的业务交流和业务教育。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报社各部门来了不少同志,特别是年轻同志,大家都希望通过这样的业务交流,相互学习借鉴,相互促进提高。这也说明,一方面同志们在业务上有很强的上进心,迫切希望工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说明提高报道质量和办报水平有群众基础,潜力很大,空间很大。这也坚定了我们抓好“质量提升年”各项工作的信心、按照中央要求办好经济日报的斗志。按照编委会的安排,按照总编辑办公会的安排,我们每个月的月初都要举行业务交流会,今天我们加了一场。5月份的业务交流会,要提前做一些安排和准备。以后要形成惯例和机制。大家可以看到,今天的发言是做了精心准备的,我觉得总结得非常到位。这样的活动安排,就是要让整个报社业务氛围浓浓的,大家把事情想到了,把事情做到了,我们的报纸才会越来越好,我们新闻单位的特点才可以得到进一步体现。
落实好中央精神和指示、办好经济日报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一项具体措施就是加强评论理论工作,增强专业性,提高报道的深度和分量。可以说,编委会经过慎重考虑,把开辟个人署名专栏作为重要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去年8月中旬,我接手不到十天,就分别联系顾阳同志和连俊同志,一周以后专栏就率先推出。紧接着就是杨忠阳同志,也是一拍即合,立竿见影。3个月后,佘颖、刘慧、乔金亮、周琳同志在我办公室商定分别开栏。最近的就是亢舒同志。同时,我们加大各个版面的评论工作,尤其是紧紧抓住评论理论部,狠抓评论工作。实践证明,取得的效果是可喜的。迄今为止,这7个专栏共刊发稿件151篇,人均发稿近22篇。这8名同志陆续开专栏,我称之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回过头看,这151篇稿件,获得好稿奖励的103篇,超过了三分之二。数据很能说明问题,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集中体现出来了。
一是社会反响比较好。这几个专栏可谓各有特色,体现出多维多彩局面,这些报道和文章,牢牢把握政策走向,提出鲜明的观点,尤其是在行业内,针对一些突出问题发声亮剑,不但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关注,也在广大读者中有较高评价。我们这些报道,既推动了具体问题的解决,也扩大了报社的影响力,回过头来看,这些文章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能够立住的,显示出我们的质量和水平。报道在社会上产生的反响不错,可以说是好评如潮,中宣部《新闻阅评》多次给以高度评价,并在各领域内被充分认可,还得到各部委频频点赞。
二是报社内反响比较好。这一批作品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激发了采编人员的工作热情。最近,一些有一定实力的同志跟我申请,希望开个人专栏。我是抱着开放心态的,只要有能力,只要有水平,我们充分支持,但关键是要坚持下来。我当初最担心这几名专栏作者无法坚持,担心专栏写作一曝十寒。这些同志没有让我失望,一个比一个强,一个比一个优秀,这种现象十分可喜,为我们培养名记者、打造名专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三是在专栏作者中反响比较好。这几名同志互相赶超,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提高,他们本就是经济日报“挑大梁”的业务骨干,但开专栏后,无论是工作量,还是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都是大大增加的。刚才他们讲了焦虑,讲了这种压力远远超过他们的预期。其实我最担心的就是专栏作者承受不了压力,个中滋味写过专栏的人就会明白。每天处于紧张的思考分析准备之中,想好中选好、优中选优,想把开头写好、把段落写漂亮,想要文气更通、语句更美,这些都是焦虑的来源。如乔金亮同志所言,写专栏“让人思考、让人专业、让人敏锐”。这些同志在这种压力之下,短短数月,能力和潜力都得到了提升和开发,业务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150多篇稿件,我不敢说篇篇精读精编,但起码有一半的稿子我是认认真真改过的,正聚同志、世芳同志也都花了很多时间来修改。可以说,我是看着同志们在一点点地进步,写作表达能力越来越强,谋篇布局能力越来越强。不细看,不篇篇细看,是体会不到的。
三好并一好,对于这些同志在工作上取得的成就,我代表编委会向同志们表示热烈祝贺;对他们为办好报纸、提高质量的艰苦努力以及贡献,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希望同志们抓住机遇,知重负重,取得新的成绩,做出更大贡献。就像郑波同志所说,现在是最好的发展时机,是同志们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最好的时候。151篇稿子,没有一篇稿子被我毙过。我充分放手,充分信任大家,我给同志们保驾护航,你们在前面冲锋陷阵。前者显胆识,后者显水平。这么好的平台,这么好的氛围,你不干,对不起报社,对不起你自己。
本来我是准备花点时间,对每一名同志及其作品进行分析和点评的,由于时间关系,也考虑到他们每个人都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包括存在的不足和困惑,我就不再重复了。这里,我就如何办好个人署名专栏谈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站位再高一点。几名同志写了这么多篇稿件以后,感触一定很深,经济日报的眼光和境界要不同于其他媒体,尤其是要不同于地方小媒体。我们关注的一个行业问题或一个产业问题,一定是国家大事,一定是宏观的问题和全局的问题。要站在很高的高度看问题、看现象、看事件,不要眼光短浅。
二、选题再准一点。有些专栏稿件之所以表现得不够精彩,往往是因为选题比较一般,且不够准确。俗话说“打蛇打七寸”,选题也要选到点子上,找到要害处。关注难点、热点、重点问题是我们选题的维度和标准。
三、反应再快一点。专栏稿件一定要有新闻性。如果一篇稿件新闻性很强,就不会没有人看。上午发生的事情争取马上就开始写,未必要等到专栏发布时间才发稿,要形成对新闻的敏感性。
四、切口再小一点。文章开头讲例子、讲实事,开口不要太大。写一件小事往往更容易写得灵动,既容易写好也容易引申。这一点尤其适用于新媒体传播。
五、挖掘再深一点。稿件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对事件、现象、问题的深入挖掘。如果说的话没有价值,没有与众不同,没有高人一筹,凭什么看你的?稿件要挖掘得再深一点,写得越深越好,越深入稿件越站得住脚,不要浅尝辄止。
六、写作再精一点。有一些专栏稿件文字还是比较粗,还是存在“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情况。写作要再注意一些,再讲究一点,要反复打磨。建议大家对稿件反复修改,一有时间就拿出来改一改。
七、文风再活一点。不要担心经济日报不需要活泼的文风。读者看经济日报不是为了读文件。专栏稿件要让文风生动一些,为稿件增加色彩,增加吸引力。
八、标题再靓一点。稿件写完以后,要反复打磨标题,要找身边的同事一起讨论,激发创造力。佘颖同志的一些标题如《5块钱的“李焕英”为什么不香了》《喂别人的红牛,不如养自己的战马》就很好,很有才气。一个版面上有一个这样的标题,就能让版面很漂亮、很时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九、战斗性再强一点。记者不要自己把自己束缚起来,要大胆往前闯,有我们在后面把关,稿件尖锐一点没关系,不要四平八稳。你们有多少尖锐的东西被我删掉了?我只是加了几个限定词,让表述更加完整。大家的战斗性要更强一些,报道有尖锐性才会引得大家的关注。
事实上,这9点要求也适用于日常报道、日常评论言论,带有普遍意义。对此,大家也都有切身感受,几名同志的发言也都从不同角度谈了体会和认识,我做了这个梳理,便于同志们理解和把握,在实践中学习借鉴。
我们充分肯定同志们的成绩,但必须看到工作中的不足。比如不少稿件还比较平淡,精彩的还不够多;自说自话、未能体现“三贴近”的稿件还不少;写作不够讲究,文字比较粗糙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大而无当、空泛枯燥的稿件还夹杂其中,等等。我们要有清醒认识,更不能浅尝辄止,自我陶醉。现在写专栏长的才半年,短的刚开始,大多是三四个月,可谓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难走的还在后面。务必请同志们咬紧牙关,发愤努力,坚持下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去年我说过,满一年了,我给大家开作品研讨会,一个同志一个同志地开;每人出一本作品集,作为经济日报创刊40年的纪念品发给报社职工和对外宣传。昨天,我在《总编辑评报》中说过,能在中央党报开个人专栏,那是令人羡慕的;能把个人专栏做出特色,是非常了不起的;能把个人专栏办出知名度和影响力,那该是多么了不起的阅历和业绩!对新闻人来说,不管这个行业发生什么变化,发展到什么阶段,有三五百篇专栏文章戳在那里,就是你的标杆,就是你的底气和实力。
努力吧,后浪!
奋斗吧,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