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三)

在我看来,产业调研报道应当把握好以下三条原则。

一是要积极。是向上的,是给读者信心的,是给产业带来希望的,一定要体现这一点。我们的煤炭问题调研、耕地问题调研,不是把问题渲染得一塌糊涂,把形势说得一团糟,这不是我们要的。我们是中央党报,是要为党和国家做工作的,不是西方媒体的“扒粪者”。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从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经济建设、有利于国家稳定的角度来做采访调研报道。我们强调问题导向,不是要让你去把这个问题说得极其严重,而是要给大家以信心,让大家有向善、向好的期待,报道的基本面、主旋律一定要正确。别以为这个问题、那个问题都不能碰,关键是我们立足点是向上的,是正能量的。比如,耕地问题那么严重,我们立足于人们要重视耕地问题,18亿亩耕地必须牢牢守住,这个底线始终不能突破,要保证生产出中国人的口粮,而不是说耕地问题解决不了,耕地管理保护工作乱套了,对国内外产生负面影响了,那是西方媒体的报道路数。

二是要深度。其实就是专业的意思,专门想回避“专业”这个概念。因为一旦说专业,大家就觉得很难短期内专业起来,有恐惧心理,会有顾虑、畏惧。我们把“专业”改成“深度”。能成为真正的专业化当然更好,但如果能够让稿子像专业记者写的稿子,那也就不错了。我们才有几个专业记者?但每一位记者都应当也可以做专业的事情,没有谁是天生专业的。我们用“深度”这个词,就是为了给同志们特别是年轻同志减压。不要觉得一说专业,就想,我也不是专业记者,我也不懂,写不了,没法写,干脆就不干了。这不好。整个中国新闻界,能有多少真懂的啊?

三是要全面。不要片面化,更不要狭隘,要有全局眼光,要有国际视野。比如这项产业、这个行业在我们国内是处在什么位次,在国际上又是什么状态?否则,体现不出中央党报、经济大报应有的格局。就是要有全景、全貌、全局,不能目光短浅、一叶障目,更不能偏激。要努力做到观点均衡,切合实际,不要像愤青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