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深度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在微视频征集活动研讨会上的讲话

延伸阅读深度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在微视频征集活动研讨会上的讲话

(2021年6月22日)

刚才,我们观看了此次微视频征集活动的部分作品,新媒体部负责人介绍了征集活动的有关情况,几位作者分享了创作体会,专家们做了点评,并就如何用好短视频做大做强主题宣传、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借此机会,我也谈谈在组织开展这次微视频征集活动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第一,只有做了才有发展机会。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不是我们愿不愿做、想不想做、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我们新闻人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近年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报社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经济日报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上了些项目,建起了平台,推出了一批产品,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客观地讲,我们离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明显短板。特别是当前媒体融合发展逐步走向深入,要求更高、任务更艰巨,我们基础薄弱、人才短缺、资金不足、技术短板突出等问题更为凸显。但中央有要求,总书记有号召,报社有融合发展的需求和愿望,我们必须努力去做。既要做好传统的主责主业,也必须开拓我们还不太了解的新领域,做一些我们还不太专业的新业务,尝试一些我们还不太熟悉的新模式。我们组织“记录小康生活见证时代变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微视频征集活动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也表明了我们在融合发展方面不停步的决心。尽管条件不具备、困难比较多,特别是作为传统纸媒,在视频领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我们也努力创造条件,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在我看来,在融合发展的路上,没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有做了才会有机会,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靠发展来解决。从这次征集活动的实际效果看,从各位专家的评价看,我们这条路是对的,走得也是扎实的。

第二,适合自己的才是真风口。据6月初第九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44亿,短视频用户达8.73亿,用户平均每天花2小时看短视频。这个数据是相当惊人的!不管短视频是不是下一个内容创新的新趋势,当前风口期的短视频的确是愈来愈热。我们常说新技术、新媒体、新业态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冲击,这是不争的事实,必须正视,必须面对。但也要看到,“危中有机”,互联网的“风口”变化很快,几乎几年一个甚至一年几个。其实每一次大的技术迭代、传播形态更新,都是一个新的契机。在一个新的场地,大家重新起跑,每个人都有可能冲到前面去。从这个角度看,对经济日报这样的传统纸媒来讲,短视频还真有可能是推进融合发展的一条“捷径”,甚至可能是实现弯道超车的一个机会。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开放心态,紧紧拥抱信息传播新技术、互联网发展新业态。相对于传统视频,短视频门槛较低、投入不大、所需资源不多,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这个领域里,大家的差距还没有拉得特别大,即使有也不是不可弥补。现在有人在搞AI、搞算法,在建平台、建生态,我们在这些方面不像别人那样有基础、有优势,但发展短视频还是比较适合经济日报实际情况的。今年以来,我们在短视频领域进一步优化布局,加大工作力度,是有效果的。这次微视频征集活动,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探索和尝试。现在来看,的确锻炼了队伍、提升了能力、积累了经验。

第三,移动互联时代更要开门办报。搞这次征集活动,我们有一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高手在民间”,网民中蕴藏着巨大的生产力!征集到的6000多件视频作品,如果让我们自己去生产制作,是不可想象的;这其中不乏大量制作精良、高品质、专业化的作品。毫不讳言,有些作品的水准我们自己目前是达不到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也许在信息处理等方面还有一些不够专业的地方,但题材的多元化、素材的丰富性、视角的多样性,是远超一家媒体的日常生产能力的;大量作品是真正的网民视角,是带着露珠、带着温度、接地气的东西,天然就更生动、更贴近受众,也更有传播力和吸引力。这些来自网民、来自受众的作品,本身就应成为新闻媒体日常报道内容的重要补充。我们党有“开门办报”的优良传统,经济日报也一直坚持着“开门办报”的传统。以前我们搞了很长时间的“大美中国”视觉大赛,今年春节期间举办了“新春七天乐”摄影大赛,现在又开展微视频征集活动,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事实证明,在自身资源不多、技术不足、能力不够的情况下,依靠读者和受众的力量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仍必须坚持开门办报、开门做新媒体、开门搞融合发展。经济日报就是一个平台,不仅是经济日报社的,它也是读者和受众的。只要紧紧依靠读者,时刻都有受众意识,它就不会被大家所抛弃。我们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利用这次微视频征集的机会,逐步尝试建立起经济日报的新媒体通讯员队伍,让“开门”变成常态。我们相信,这条路是值得坚持走下去的。

第四,有到达率才有影响力。经济日报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一直有一个定位,那就是做“优质内容供应商”,就是始终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坚持“内容为王”,充分发挥经济日报的资源和专业优势,努力为受众和其他传播机构提供有经济日报特色、有经济日报水准的优质内容产品。我们办经济日报是这个定位,办新媒体、搞融合发展也坚持这个定位。今年以来,我们以提升办报质量为目标,狠抓经济评论言论,狠抓深度调研,狠抓企业报道,推出了一系列引起良好社会反响的报道。这说明我们这条路基本上是趟出来了,方向是对的。好的内容永远是根本,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有特色的内容产品就是我们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和竞争力。在这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我们花大力气采写生产的优质内容,如果仅靠我们自己的平台和渠道,很难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只有通过学习强国、今日头条、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平台和渠道,才能有效提高产品的到达率,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包括这次微视频征集活动,如果不与3家支持单位合作,我想也很难有现在的效果。因此,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必须要有“大融合视野”,要有“跨界思维”。不仅媒体自身内部要融合,媒体和第三方平台、渠道也要加强融合、加强合作。在这样的思维下,媒体、平台、渠道各自发挥优势,做自己最专业的事情,然后通过合作使内容生产、分发、传播有机衔接,最终实现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最佳效果。我想,这才是更高层面的新闻生产力布局。经济日报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大对外合作力度,希望大家携手共进,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路上走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