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委员会开张一年成绩斐然
2022年4月23日·星期六
4月20日,评论委员会召开第26次会议。蓦然想起,评论委员会已成立一年了。
新一届编委会突出强调评论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评论立报”的理念,并采取一系列具体举措加以落实。从1版开栏“经济论坛”,花大力气推金观平文章,到遴选骨干开设个人署名专栏,由当初的“三剑客”,发展至“八仙过海”,又不断增加形成“十二金刚”的生动局面。与此同时,各部门各版面、各驻地驻外机构也是闻令而动,贯彻有力,进而呈现出“版版有评论、人人写评论”的良好态势。评论言论报道数量由此前双周的50篇左右,发展到后来可稳定在160篇左右;由仅仅是报纸上有言论,逐步拓展到新媒体各平台,涌现出《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这样的爆款作品,以及为数不少动辄上亿阅读量、几十万上百万人参与议论的“热点快评”。一批优秀的评论作者脱颖而出、崭露头角,显示出可喜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总体效果是超出预期的。在此过程中,各位编委和采编人员倾情投入,下了大功夫、笨功夫、真功夫。
为从机制上保障评论工作可持续发展,编委会决定成立评论委员会,委托季正聚同志牵头负责,并由原评论理论部具体运作。自去年4月7日召开第一次委员会例会后,一年来风雨无阻,双周会得到很好坚持。前20次会,我基本上是一次不落参加,和同志们一起研究商量,分析谋划。走上正轨后,即由正聚同志和其他编委全力操持。但每次例会的情况我都要过问,会议材料和纪要也都会认真审阅,始终做到扭住主责主业不放松、不懈怠。
在3天前的这次例会上,正聚同志提出,评论工作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号召大家好好琢磨提升精细化水平的问题。这个意见讲得好,是很有针对性、必要性的。
企业发展有专精特新要求,评论写作同样要有专精特新的体现。正聚同志认为,就当下报社的评论写作来看,总体质量稳步提升,但有的评论有些粗糙、精细化不够,需要做好“精装修”,画好“工笔画”。
对此,正聚同志进一步指出,好的评论,必然是耐读、耐品、经得起推敲的评论。每一篇评论写成之后,都要多读几遍,看其是否符合常识、符合逻辑、符合大众接受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再次确认表达是否够深入、胸中有物的同时是否笔下亦有物、对事件本质是否剖析到位。如果答案是“否”或是“可能”,那就要继续在选题的切入、标题的处理以及开头结尾、起承转合、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坚持不懈做下去,就定会在提升评论写作精细化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应当讲,评论委员会开张一年来,报社评论工作面貌大为改观,正聚同志及齐东向和办公室的同志们付出了许多辛劳,功莫大焉。
下一步的评论工作,还是要持之以恒在做强上着力,推动和保持量质齐升的好势头。要针对经济热点、难点、焦点,完善快速响应机制,做出准确研判和专业解读,在回应关切、解疑释惑中,增强社会共识;个人署名专栏,要结合记者特点和专业领域,进一步优化专栏定位,增强个性化表达;针对意识形态领域热点动向,要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对抹黑唱衰中国的错误论调,一定要敢于发声亮剑,旗帜鲜明开展批驳反制,持续推出高质量的郭言文章。
总之,我们的评论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宣传贯彻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指示精神为重点,做好形势政策宣传,展现中国经济活力、韧性和长期向好基本面,大力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机遇论、贡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