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二)

上周还刊发了今年第三套“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记”《先锋沈阳》,是记者部苏民同志带队做的,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稿件见报第二天,值白班、抓推广的徐立京同志就报告说:“社长,沈阳调研全网传播过2亿了!”

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慧晏同志一大早就致电记者站表示感谢:“经济日报出手大气包举,不同凡响,期望继续关注辽宁,期待更多佳作。”省委常委、秘书长张成中同志转达了省委书记张国清同志对经济日报社的感谢,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则亲自转发报道和评论员文章,自己还配发读后感言表示:“将不负重托和期望,一起努力前行。”

孙潜彤站长在报告这些战果时,一定是开心满意的。他在微信中还分析指出:“源头在编委会打造高地,精耕领地,才有人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好局面,才有经济日报在地方和全国越来越大的品牌影响力,我们都深深获益,深深感恩。”

在我看来,报道能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一方面得益于高站位的策划和周到的组织安排,另一方面则是采编人员践行四力、呕心沥血的结晶。如果说,一年前,还有不少同志对这种“打法”多有疑虑,个别人甚至还存异议,腹诽的也有,那么,经过这一年来的实践及其成效,20多套沉甸甸的报道让大家广泛形成了共识,尤其是尝过个中滋味者更觉其香。现在的问题是,要继续保持高标准、严要求,不能降格以求、滥竽充数,把这类调研做强做亮做出品牌,有力提升报道的质量水平。

郑波同志已作出安排,深度调研委员会近日要召开第五次会议,小结前阵子工作,分享经验体会,对下一阶段调研作出安排。这很有必要。我们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做出更多更精彩的调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