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奋力迎难而上实现最好效果——在新闻发展中心座谈时的讲话

延伸阅读奋力迎难而上实现最好效果——在新闻发展中心座谈时的讲话

(2021年8月16日)

过去一年来,我们集中精力抓报道、办报纸,效果正日益显现。经营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问题和困难还比较多,有必要一起认真研究。

报社的广告经营正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前些年我们每年都开经营工作会议,给记者站下任务,有的记者站一年能完成300万元、500万元,干得好的站长都要披红戴花、发奖金、搞表彰的。现在不能这样了,特别是采编经营“两分开”之后,驻地机构的经营工作实际上就停滞了。

这就是现状。驻地记者站再不能搞经营,再不能做广告,所以当时同志们提出要完成增长任务,在我心里觉得难度是很大的。但提出这个目标,还是要鼓励。

我在5月份江西井冈山开驻地记者会时明确宣布,不再给驻地机构特别是记者站站长和记者们下达广告任务。所以经营工作也没有驻地这只腿了。新闻发展中心广告团队19个人,加上尚红伟同志在上海,就是这20个人在做经济日报的广告经营活动。这支队伍实事求是讲老化比较明显,不少五六十岁的人在弄广告,一看都是要退休的,不太像开拓广告业务的。现在社会上那些广告队伍都是小年轻,二十二三岁、二十四五岁,能说会道的,会说中文,会说上海话,还会说英语德语的……讲这么多的困难和问题,不是说我们只能往地下一躺,眼睛一闭就不干了。我们还是要想办法,要迎难而上,尽最大可能,做出最大努力,实现最好效果。

第一,保持进取状态,积极工作。不能说再有两三年、三五年就退休了,就倚老卖老。我们在职一天,就要在岗位上做好工作。这20个人,经济日报付出的成本多少?算起来的话一年差不多也得七八百万,大家的收入不比报社平均数低,不能说我们年纪大了,就这样了,这恐怕不行。尤其不少同志还是领导干部,是处长、主任,更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目前,报社采编人员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状态。同志们是为报社挣钱的,更要有紧迫感,有责任心。我们把本职工作做好,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非常重要。很多采编人员都是晚上7点多才走,记者在自觉加班写稿子,主任们主动带着同志们在编版、编稿子,这就是编辑部现在的状态。广告部不能说这都跟我没关系,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这是不行的。调整了状态,才有可能在原有基础上把工作往前推进,否则只会一点点往下出溜。

内部要加强管理,真正为报社做事。这一点不调整不解决,什么事情都谈不上。要自我加压。解决思想问题,比什么都重要。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话没错。否则,就是这个我没人、那个困难多,这个做不了、那个干不成,过一天算一天,等到年底了啥成绩也没有。大家要积极向上不怕困难,迎着困难上。不能吃老本,不能等靠要,就是要靠我们自己干起来。没有什么神仙皇帝,天上也不会掉馅饼。我反复讲这个话,就要靠我们自己,这是最重要的。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创新创造。经营工作确实是有很多困难,人手不足,体制不顺,奖励政策不到位,等等。但还是要创新创造,想方设法把业务拓展开。

要想办法啊!包括小型的、中小型的论坛,弄到一个就抓紧办,短平快。像京东那个论坛大家反映很好,请四五个专家,安排五六十个听众,半天一天的,弄好了50万是它,100万也是它。而且在做的过程中,增强了信心,扩大了影响,还能够发现新的商机。去做,这个圈子会越来越大,雪球就越滚越大,要通过干活来创新创造,把我们的事业创出一个新局面来。可多去调研学习,看看人家怎么弄的。

再比如说上海公司,为什么成立?大家都知道这个过程,就是要顺应事业发展需要,顺应驻地机构经营工作的需要,探索驻地经营新模式新途径。成立这么一个实体,使我们多一个抓手来探索。我们强调实事求是,不搞虚头巴脑的事情,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去干。

必须承认,我们落伍了,落后报业、落后时代、落后潮流,更得去搞调研,更得去想办法。不要在屋里待着,把口罩戴好,好好跑业务去,坐着能坐出什么名堂来?本来这个业务就应该整天对外联络,我看到有的同志总坐在办公室,跑广告拉广告,得又跑又拉啊,天天在报社坐着,“坐”得出广告来吗?关键是要动起来。

第三,统筹各方资源,力求突破。不给同志们大目标,也不做不切实际的事情。我们不好大喜功,我们知道工作的不易、同志们的艰难,这就是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所谓的统筹各种资源,一方面是内部的资源。但千万别觉得社长说了,部门主任就带着记者来跟我一起做广告,站长们就跟我来一起去拉广告。没有的事儿,还是要靠自己。报社搞了那么多深度调研报道,经营工作没有跟上,怪谁?都要别人给你弄好去签合同吗?一些直属单位都想跟着报社调研报道去做广告。经济日报做了那么大量的宣传报道,有这么好的一个平台,不主动去做,坐着等着,谁会做好了合同让你们签字呢?要想办法跟上。

记者编辑是不能跟上的,跟上就违规了,就违反“两分开”,而你们是名正言顺的。像上海市金山区,记者们不能去拉广告,经营公司可以。调研组做了那么多工作,弄了那么多报道,都不要钱,都是免费的,但经济日报广告工作,你们可以光明正大提出,这是完全符合规定的。你本身就是个广告人,经营广告有什么问题吗?有的直属单位很精明,一看经济日报已经在那儿打开局面,马上就过去要广告了。你们如果只是坐着等着,等着张站长、李站长弄好了,过去签合同?没有这种好事了,有了那就是违规。这些内部资源要学会利用。光靠你们自己,上海两三千万人口,一个尚红伟掉进去,一点水花都没有。没有更多的力量和资源,必须把我们已有的资源利用好。给你3个人5个人,不起多大作用,30人50人在上海都显不出来。所以要借力,更何况我们也不可能给你这么多人。

另一方面是用好外部资源。社会上的代理公司、中介机构要利用,要合作。当然合作时头脑要清醒,别被人家带沟里了,被人家带着走。我们的资源现在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有很多平台希望跟我们加强合作。我们要先借力,包括一些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智库,他们也希望跟经济日报这个平台一起做事情。我们完全可以实现双赢、多赢。否则,光靠19个人也远远不够,是不是?

上海公司可以聘请一两个人,就是聘用制的。你们喜欢用做大做强,我从来不用这个词,因为我知道既做不大也做不强。说要做大做强,那是忽悠人,我们就是尽量踏踏实实、实事求是往前做。包括搞论坛,人手不够,也可以聘请。一次活动聘几个人,阶段性干点什么,灵活的、短期的。在做的过程中,就能越做越活、越做越好。

总之,经济日报的广告业务,现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下一步怎么发展,有赖于同志们探索。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可循,没有什么成功的路子去走,但是这一块依然大有可为。概括起来就是3句话:保持进取状态,积极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创新创造;统筹各方资源,力求突破。

今天把话说在前面,努力了、尽心了,完不成没有多大关系,但是不努力不尽心,坚决不可以。有疫情不能出门了,不怪大家,但是同志们奋斗的状态、拼搏的状态、进取的状态必须保持。垂头丧气的话不要说,消解正能量的话不要讲。特别是各位负责同志,消减生产力的话和事都不要讲不要做。负面情绪是会影响别人的,自己情绪不好,很容易传染别人。秦海波同志要带头,作为主任责无旁贷。干得好,有功劳,是同志们努力的结果,干不好首先是主任的责任。尚红伟同志也是,克服困难,年底前做一个是一个,不要想得太多、太大、太美,把精力放在金山上,就有可能弄回“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