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的总体评估
这次舆情,是经济日报前所未有的一次舆情事件。从中,我们也有一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研判。
首先,要辩证地看待这次舆情事件。一方面,此次舆情给经济日报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这么多人关注关心经济日报的报道,说明我们经济日报覆盖面在拓展,关注度在扩大。一年多来,我们加强优质内容报道,坚持评论立报、评论优先,成效显著。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到了舆论场的中央,接受了舆论聚光灯的照射。在这样的新舆论环境下,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聚焦。而一旦出现一丁点差错,就会被放大,包括报道,包括新闻从业人员。
其次,我们的工作存在不足,特别是采编队伍建设存在不足。采编人员在党的新闻史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精神教育等方面还有很大空间,缺少有历史责任感、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党媒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品德。经济日报是大家的平台,希望同志们利用自身聪明才智,在成就报社的过程中成就自我。但这并不是说,让大家利用报社成名成家,只满足个人的虚荣心。记者不是个体户,是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经济日报是党媒,是央媒,是大报,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和重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明确指示,报社有具体要求。对于这一点,同志们要有清醒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
第三,我们的工作有明显短板,特别是面临新形势,舆情反馈和请示汇报等相关规章制度有盲区。舆情发酵那么长时间,无人汇报。这充分说明,我们的请示汇报制度还不健全,还不完善,我们的舆情研判分析制度还不健全,还不完善,我们的舆情应对处置流程和办法还不周全,我们的应急处突力量还很薄弱。在舆论新格局下,我们的有关工作还远远不能够适应。
最后,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未得到很好继承。经济日报有一个优良传统,那就是传帮带。现在来看,我们的一些资深采编人员,政治站位是高的,综合素质是过硬的。但是,这些优秀的素质,并没有通过传帮带传递给每一位年轻同志,并没有在日常工作中感染到每一位年轻同志。同时,对于年轻同志,总体上我们是呵护得多,批评得少,要求还不够严,多年形成的“哄着干”状态还不同程度存在。这一点,我和编委会是有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