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有可为的平台上大有可为

在大有可为的平台上大有可为

2022年5月29日·星期日

周三召开5月份驻地记者例会,这已是第二次了。会上,传达编委会指示要求,通报报社有关情况,交流各站工作,也反映了遇到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徐立京同志作重点部署和具体安排,起到了上下沟通、信息畅达、统一思想、落实工作的作用,达到了预期效果。这个机制要探索完善,并持续下去。

看了两次例会的材料,是有收获有帮助的,特别是几位年轻同志的发言,留下了深刻印象。陕西站杨开新同志在第一次会上发言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但都拥有共同的时代际遇。经过这一年的驻站经历,我由衷感恩于能成长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成长在报社砥砺奋进的新时期,成长在驻地机构大有可为的新阶段。”他表示,报社年近不惑,我们重任在肩,一定要倍加珍惜组织上的信任,倍加珍视报社搭建的平台,牢记编委会的殷切嘱托,在广阔的基层把工作干实干好。

山西站李红光同志发来微信,谈到《太钢制胜》企业调研在当地的影响,说报道至今还在发酵,新媒体多平台累积阅读量约1.25亿,其中仅海外平台就产生930万阅读量。

“这是咱们的又一爆款之作,特别是海外平台有近千万阅读量,更是想不到。最近在对外交往中,不少人多次提到这个稿子,让我们增加了不少底气和自信。”李红光同志说,记者站工作每年有每年的困难,作为一名新兵,仍在摸索适合自己的路径,不仅要新闻能力过硬,而且还要提升社交能力,有时甚至要逆自己的性格而行,这相当令人痛苦。当然,痛苦之后的成长,也是能感受到的。与初来时的恐惧焦虑相比,现在多了不少从容淡定,也更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自己在山西毫无根基,想做好工作就需要沉下去,打下扎实的基础。

疫情给好多人带来困难,红光同志已有两个多月没回家。“面对这样的挑战,唯有坚持才能胜利。”李红光同志汇报,此刻他正坐在去长治采访的火车上,脑海中想起总编辑评报中的一段话,给自己鼓劲儿:“不管做什么,都不要急于回报,因为播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中间隔着一段时间,我们叫它坚持!”

湖北站董庆森同志也发来微信,说他这几天在枣阳采访,那里的麦子已经成熟,遍地金黄。他感慨道:“种下毅力和认真两粒种子,用时间浇灌,只要坚持就会有最美的收获。编委会对记者站很重视,我们将坚决贯彻报社的指示精神,不负期望。也期待经济日报更辉煌的未来。将来,回过头看这段记者站的奋斗时光,必将是人生最美的回忆。”

读着这些坦诚的文字,眼前就会浮现出年轻同志拼搏奋斗的身影,总会想到驻站记者迎难而上的模样,为他们的进步而欣慰,也为他们取得的成功而高兴,更为他们在磨练中日益成熟而开心。

刚刚又收到上海站李治国同志微信,要汇报工作。他说,今天各央媒前方支援部队撤回北京了,持续近两个月的上海抗疫报道基本告一段落。

历经此次抗疫报道,李治国认为有三点感受特别深刻。

首先是磨练了心智。这次上海抗疫报道持续时间长、任务重,同志们经受住了长时间封闭带来的心理上、精神上的考验,保持了人员安全和报道安全。

其次是锻炼了能力。面对复杂的舆情环境,而且舆情斗争主要体现在线上,要求必须熟练掌握新媒体手段。我们应用多种新媒体手法,制作了大量新媒体产品,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报社越来越成熟的新媒体运作机制下,未来的新媒体报道工作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第三是培养了人才。两个月抗疫报道确实考验人,尤其是对于李景同志这样的年轻人,更是个严峻考验。他两个月独处斗室,一直保持战斗姿态和战斗作风,持续拿出优秀作品。关键时刻站得出、顶得上,在战斗中成长得格外迅速,真要为报社有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才点赞。相信随着这一代优秀人才逐渐成熟,报社未来的事业也将蒸蒸日上……

目前,上海的抗疫还在继续,抗疫和疫后建设报道任务依旧繁重。李治国同志表示:“我们将继续保持战斗力,并开始布局下半年工作。静止了两个月的上海正在重新开始,我们也要重新开始新的战斗!”

一批大有可为的人正在大有可为的平台上大有可为,怎能不让人振奋、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