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数据版的几个突破
年初的时候,数据版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个版面名称,至于数据版做哪些数据,数据从哪里来,数据如何呈现,数据如何制作等等,这些问题数据版团队的同志还不太清晰,方向不太明确,步子也不太稳。
后来,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京东团队的加持下,数据版起步了,一期一期做下来,一个版一个版坚持下来,效果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大。尽管还不是尽善尽美,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形成了经济日报的特点,也凸显了自身的价值,有了令人欣喜的突破。
一是开门办报有力度。年初,数据版团队接到“与京东合作,做100个数据版”的任务后,立即与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深度合作,建立了工作群,设立了例会制,形成了常态化沟通机制,数据团队提供数据需求和新闻价值判断,对版面进行符合经济日报形象、定位的适应化改造,京东方面提供数据收集、整理、归纳、分析能力及版面美编制作。据统计,京东方面以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公关媒介部、视频团队、美编团队为主,20多人投入到对数据版面的支撑之中。双方深度合作,探索出了一条“选题策划能力在报社内、数据整理环节在报社外;版面把关环节在报社内、版面制作环节在报社外”内外结合的开门办报新模式。
二是融合报道有深度。从一开始,经济日报编委会就向数据版团队明确:数据版,不能止于版。所以,数据版有很多副面孔——报纸版面、微博、微信、客户端、短视频等。这是数据版有别于其他版的一个鲜明特点。面孔虽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扩大数据版的影响力和到达率。数据版团队根据每期数据版的特点,结合“两微一端”和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规律,制作最有利于传播的融媒体产品。这一运行模式的底层逻辑是——融合为魂、数据为核、规律为先、特色为要、效果为王。
三是数据挖掘有广度。据了解,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此前每年的数据报告在50个左右,但这50个报告,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做到全部契合数据版需要。这也就意味着,经济日报不是拿来就能用,还要做大量的数据挖掘工作。为此,数据版团队加强选题策划,根据新闻热点、消费热点、版面定位,提出新的数据需求。数据版推出的不同年龄群体消费习惯报告、不同性别消费需求报告、不同区域消费者消费报告等,都是据此产生的。统计显示,100期数据版中,65%以上都是采取了数据挖掘的模式。
四是版面影响有速度。对于一个新设立的版面,最难的是形成影响,最难能可贵的也是形成影响。可喜的是,从0到100,数据版的影响力也在逐步形成,并不断扩大。有的企业家通过经济日报地方站的同志,转达对数据版的关注和认可;有的企业,比如快手、中科星图等,联系数据版团队表达合作意向;有的地方政府,辗转找到数据版团队,希望能查看数据版更多内容;还有的年轻读者,在数据版融媒产品下留言:“想不到你是这样的经济日报!”阿里的同志也提出,能不能也和他们搞些数据合作。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各方的积极反应充分说明,数据版的定位是准的,方向是对的,路子是可行的,要坚持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