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统一思想认识
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年多来,编委会团结带领大家坚持“减量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现在看来,路子是正确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是不是在有的同志的心里,因为这次舆情,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呢?比如说,是不是不该把评论提高到立报的高度啊?记者个人专栏是不是设错设多了啊?我们改革的步子是不是有点大了啊?对年轻同志是不是过于信任过于放手了啊?更有甚者,会不会想着以前挺好挺舒服的,折腾啥啊?
应该说,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磨合,同志们对“减量化改革,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共识,大家一致认识到:在新闻报道方面减量,不是单纯地减少数量,而是为了做大特色报道的增量,留足优质报道的余量,实现报社发展的高质量。正是在这个思路之下,我们结合经济日报的定位特质,结合经济日报的核心优势,重点推了评论理论和深度调研报道,以及正在推进的企业报道。
那么,评论到底该不该提到立报的高度?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具有极速、海量等特征。所谓极速,就是基本上能够做到零迟滞、零距离,从文字到画面、视频都能做到同步;所谓海量,就是理论上讲,发布信息的条数没有上限。以我们目前的人力配置和技术支撑,要想跟其他央媒拼速度和数量,恐怕是以己之短,博人之长。但是,我们也不是全无优势。我们有一支比较有积累、有沉淀、有研究的记者团队,他们尽管还不够专业,但已能生产一批高质量的、独家的观点类稿件,这在信息海洋中,恰恰是稀缺资源。一年来,经济日报主动发声亮剑,主动引导舆论,主动设置议题,发表了大量言论评论,产生了很大影响,“重要经济问题和经济事件看看经济日报怎么说”的氛围正在一点点形成。刚才获得及时奖励的冯其予同志的短评《不要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虽然只有400字,但斩获了3亿多的阅读量,受到上级机关的充分肯定和普遍好评,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记者个人专栏是不是设错了设多了呢?在中央新闻单位中,为记者开个人专栏,一下子开12个专栏的,还没有。别说12个,三个五个的都见不着。编委会对同志们十分信任,也寄予厚望,拿出宝贵的版面资源,为同志们发挥聪明才智、撰写优质稿件提供广阔平台,就是希望更多同志特别是年轻同志,将个人发展与报社发展紧紧联系起来,将个人名誉与报社声誉紧紧联系起来,将个人成长与报社未来进步紧紧联系起来,实现个人与报社一起成长、相互成就、共同成功。一年多来,专栏作者的表现令人欣喜,专栏稿件的质量也令人欣慰,不说篇篇精品,但说佳作频频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同时,我们赛马不相马,让专栏记者们同台竞技,各展所长。3年之后再看,能经过读者、时间考验的专栏,一定是最有价值、含金量最高的专栏。而这样的专栏,也一定是经济日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当务之急,还是要不断提升专栏稿件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报道的专业性。
还有的同志可能会想,我们是不是对年轻同志过于信任、过于放手了?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出发点主要是考虑到年轻同志斗争经验少,综合能力不足,还是要多替他们把把舵,校校准。但有时候我在想,我们经济日报就是一张年轻的报纸,我们经济日报最辉煌、最璀璨的时期,中流砥柱也就是一帮年轻人。现在的这帮年轻人,说起来年轻,其实,跟其他兄弟单位比一比,也已经不太年轻了。只有信任他们,支持他们,才能让年轻同志真正在激烈的竞争乃至斗争中见世面,历风雨,增本领,长才干,才能真正为经济日报锻造出一批有宏观视野,有真才实学,有斗争经验的可用之才。现在的问题是,要加强培养、严格要求,不能放任不管,自生自灭。
也有同志好心提醒,发展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言下之意,就是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说实话,对这样的想法,我心里是赞成的,也是这么做的。实际工作中,我和编委会也是尽量考虑报社实际,提目标,干工作,也都是稳步推进,决不搞朝有所令,夕必求果。事实上,这一年多来我们定的事情、干的项目、做的工作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说明都是契合报社实际的,否则怎么能做得成呢?但是,慢个一拍半拍还可以,要是慢个三拍四拍,恐怕就不行了,就要被淘汰了。形势比人强。如今,深入融合发展日新月异,舆论斗争环境复杂严峻,媒体竞争也日益激烈,经济日报只有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发展得又好又快,才能不负中央嘱托,不负时代重任,不负同志们的期待。否则,我们对过去无法交代,对后人也无法交代。
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不能走回头路。眼下,我们正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但越是艰难越需要我们奋力前行。回望经济日报近40年的历史,经济报人从来不会在一时的挫折面前垂头丧气,也从来不会在暂时的坎坷面前踌躇不前。我们始终坚信: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辜负,每一分坚持都定有收获。我们要勿忘昨天的艰辛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优质的报道,让经济日报的品牌在我们手中越来越亮,让经济日报的名声在我们手中越来越响,让经济日报的影响力在我们手中越来越大,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崭新姿态迎接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