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二)

我们为什么要下功夫搞产业调研呢?我想,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迫切需要。

一是提高报纸质量的迫切需要。我们的报纸不能都是“易碎品”,不能都是人人都能写、成色不太足的报道,更不能是抄资料、从网站上扒来的东西,必须要有独家的、与众不同的、别人没有的产品。如果没有这些内容,报纸质量无从谈起。你有的别人都有了,别人比咱们还要快,甚至还要好,打开报纸之后能有什么可看的呢?如果每天没有几篇稿子值得给大家推荐,报纸也就没得看,还办得下去吗?因此,提高报纸质量,必须有一些重磅的、独家的、高质量的文章,必须有其他媒体不可替代性。而产业调研就是这样的优质内容。如果说要体现经济日报特色的话,比较起来,我们的行业调研、产业调研,是最能够体现经济日报特色的。我们要下大力气、苦功夫,加强策划、安排、落实,以此提高报道质量和办报水平。

二是推出新闻精品的迫切需要。我们这几百号人大多是高质量人才,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有中央党报、央媒这么好的一个平台,不写出好稿子,不推出优秀报道,怎么交代?这么多人,不弄出一些新闻精品,在新闻界抬得起头来吗?之前我给同志们提出,每个月争取出两篇高水准的产业调研报道,因为疫情的原因可以调整到每月一篇。一篇,我觉得还是可以做到的,压力不会太大。一年下来,有12篇高质量的产业调研报道稿件,就能让我们在报道的专业化方面产生一定的冲击力。像煤炭问题调查、耕地问题调查以及种子问题调查等,这样的报道一年捋下来有12篇,这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经济日报不做产业报道,做啥呀?

三是培养人才队伍的迫切需要。光靠抄材料,光靠扒电脑,光靠在人家网站上摘、编,那是不行的,那走的是绝路,是死路一条。曾几何时,这成为不少人的“主业”;曾几何时,很多人都很高产。稿子怎么来的?报社那么多部门我都分管过,那么多版面我都签过,有多少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采访来的?往多里说,有1/4是自己的就不错了,其他多是大段大段地抄材料。萝卜快了不洗泥,各部委网站上这类稿子多得是,我们抄、转它干什么呢?时间长了,把记者搞得认为这个行业真没意思,这样抄抄摘摘也能当记者,还能评上高级记者。那怎么行呢?要让采编人员知道,我们的报道是要付出努力,要有更多投入的。那种东抄抄西粘粘的,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记者,千万不要把年轻同志带偏了。要下大力气,花更多时间,把人才队伍培养起来,让大家知道,新闻这行业门槛是不高,但要做好不容易。有人说,现在好稿不如以前容易得了,那是因为你那本来就不是好稿子,怎么能拿A稿?现在看A稿,有哪篇不是好报道?就是要形成一种导向,动员采编人员在新闻业务上下功夫,不要混日子混年头。加强产业调研报道,就是我们培养人才队伍的有效途径。对此,参加过产业调研报道的同志体会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