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从六个方面入手找优质选题——在评论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2021年4月21日)
今天的经济日报评论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得好。会议总结了近两周来评论委员会工作和选题落实情况,对舆情进行了研判,并梳理出相关评论线索和选题,一些选题已落实到部门和责任人,对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机制进行了研究。
在评论委员会统筹推进下,最近出现了一些精彩的评论、一些拿得出手的评论、一些体现评论队伍不断进步的评论,在报社内部形成了一种更加浓厚的重视评论、想写评论的良好氛围,推动了业务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日报的质量提升。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初见成效。
第一,白班与夜班加强了评论策划,特别是在夜班调度下,当天及时撰写刊发的评论已有多篇,发声及时,效果很好。
第二,各个部门、各位记者更加重视采写评论,不少年轻记者希望提高自己的评论水平,也借此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实并丰富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样的局面,我们期盼了很久。借助评论委员会搭建的平台,希望更多同志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第三,新媒体端的给力传播,推动了一系列评论的落地见效。接下来,我们会在客户端首页隆重推出个人言论专栏,让评论生力军有充分展示的平台,让经济日报这个品牌发挥应有的作用。
评论委员会机制的高效、持续运转,有赖于制度的更加完备。要形成登记制度,争取每天在微信工作群中汇报上一次会议拟定题目的落实情况;每双周三会议召开之前,各部门提交进展情况,内容包括两周以来拟定题目的完成情况、刊登情况、未完成情况、调整情况,汇总后形成纪要文件印发;每次会议召开时,评论委员会办公室做双周工作小结,通报总体完成率等情况,会后把题目落实到人,打通“最后一公尺”。这些事情,具体操作由评论委员会办公室也就是评论理论部完成,但也有赖于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惟其如此,才能做到件件有落实、篇篇有回音。
希望专栏作者带着拟撰写的选题来上会,让评论委员会对近期的重点评论方向予以整体把握,及时统筹,该调整的调整、该取舍的取舍、该合并的合并,保证有好的落实,得到好的呈现。只要加入了评论委员会这个团队,就要发挥应有的作用。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定会对我们的评论工作有所促进。
一篇文章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选题,一个优质的选题内容就是一篇文章的精彩开始。选题从哪里来?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重点梳一梳、理一理。
第一,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批示中找选题。这是我们报道的重点,也是评论的重点。要认真看一手资料、读原文全文,从中发现重大命题、重大理念、重大观点,更要找准角度、找准切口来写好这些题目。
第二,从党中央工作部署和各部门下发的重要文件、工作举措中找选题。各部委是分管领域的职能部门,对所在领域是有深入研究的,对问题的认识是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参考的。关键是,要学会纵向看文件,不只看今年的文件,还要研究同一领域10年、20年、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文件,从对比中找到合适的选题。这就有了历史感、纵深感,写起来也更有味道、分量更重。
第三,从其他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中找选题。其他媒体写过的,我们还可以跟进吗?当然可以,但前提是表达更深入,甚至有不同的观点。其他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提供的是角度,我们要实现的是超越。
第四,从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找选题。读者关心、百姓关注,可以写的题目有很多,关键是看有没有独家的认识、独家的观点、独家的思想、独家的态度。
第五,从近期发生的事件中找选题。每天都会有众多的新闻在发生,有不少热点事件在出现,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吸引着人们,我们要善于从这些新闻、事件和丰富多彩的事情中选择报道题目,特别是与专栏相交集的内容更要花精力研究分析。
第六,从海外舆情、境外舆情中找选题。海外媒体、海外人士对中国的看法和认识有时是不同的,有的还拘于旁观者的眼光,观点未必准确、正确,但恰恰可以给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便于我们去找题目、写文章。
总之,要从原来下意识地从某些渠道找选题,变成系统地从这六个方面入手找,这样更便于我们在选题上省点劲、少点事。评论也好,专栏也罢,都需要加强学习、加强积累。很多题目就摆在那里,不是随便抓到一个人就能写的,更不是随便抓到一个人就能写好的。我们必须以高标准要求大家,希望更多同志成为所在领域的专家;也提醒专栏作者,进一步加强学习,把专栏稿件写得更加专业、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