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情基本情况
2021年11月13日,经济日报时评版刊发了《新东方不应照搬李佳琦》一文。当日上午8点52分,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在微博上发布该稿件,并配发报纸截图,申请了#经济日报评新东方农货直播#话题;10点10分,财新网微博也发布了这篇稿子,申请了#经济日报评新东方直播助农#话题。这两条微博阅读量大,讨论量大,其中蓝鲸财经的那条微博,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第31位。中午,该话题从热榜滑落,不在重点推荐目录显示。在微信平台,名为“古三古四”的账号发布《经济日报批俞敏洪直播带货,记者啊,我拜托你做个人吧》,短时间内突破10万+,打赏超过700,引发了大面积的朋友圈转发。这是第一波舆情。
11月14日晚11点,总编室向我和值班编委徐立京报告,转发了俞敏洪对经济日报稿件的回应。立京同志经请示后,当即调度经济日报抖音号、经济日报视点抖音号制作视频,同时请佘颖同志撰写稿件,供微博、微信和报纸发布。当晚12点左右,短视频《俞敏洪回应经济日报文章:记者是好意,表示感谢。我和新东方将努力前行!》发布;凌晨1点左右,微博、微信发布《俞敏洪回应经济日报:感谢善意提示,新东方将不负期望努力前行》。相关内容发布,起到了很好的平息情绪、引导舆论的效果。虽然仍有少部分负面舆论,但整体上舆情已基本恢复平静,一度扭转了严重不利的局面。
11月15日,名为“兔撕鸡大老爷”的微博账号,就这篇评论文章发声,但完全改变打法,直接晒出了记者在跑口工作群中的聊天记录,转发量超过1500,评论达到数千条。此后,微信群又陆续流出数张记者关于稿件、关于工作的留言截图。一些自媒体账号、第三方平台账号也纷纷跟进,就截图内容反复转发炒作,形成第二波高热度舆情。
回头来看,仅从报道角度而言,这篇稿子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当然,从高标准来要求,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文字表达上有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二是还不够专业,比如“挣快钱”等表述;三是所提建议还可以更切合实际、更有针对性。但总体来说稿子是没有硬伤的。那么,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大的舆情呢?我想至少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中央“双减”政策下,有相当一批人的利益受到了影响和冲击。不仅是教育培训从业者,也包括部分学生家长,这个群体人数不少,有的说大概有两三千万人受波及,情绪很大。通过这篇稿件,他们找到了一个宣泄不满、发泄不快的渠道和对象。
第二,俞敏洪在舆论场的人设很正,风头正旺。在舆论场,俞敏洪是白手起家、草根逆袭的企业家,是拼搏奋斗、有知识有文化的企业家,也是一个有责任心、使命感的企业家。在事业受挫、经营吃紧的情况下,他如数给用户退钱,给员工发工资,还把8万套价值数千万元的课桌椅捐给农村学校。这一切,让俞敏洪成为网民眼中的英雄,而且还是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引发了网友极大的共情。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央媒的年轻记者,对俞敏洪和新东方指点江山、指三呵四,这个不好,那里不对,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让读者、受众在心理上接受不了,在情感上接受不了,甚至在道义上也接受不了。这些情绪如同汽油桶,这篇文章如同火星,火星掉在汽油桶里,岂有不炸的道理?
细究起来,第一波舆情更多的是对报道情绪上的宣泄,说报道不专业、缺乏同情心、饱汉不知饿汉饥之类。到俞敏洪抖音回应后,舆情基本已平复,逐步冷却下来。
第三,严重的是,记者本人在有很多外人的工作群里,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讲了一些不得体、不成熟乃至令人气愤的话语。更严重的是,这些内容居然被截图之后公之于众,起到了火上浇油的效果。于是,舆情顿成燎原之势,远超第一波舆情,且一发不可收拾。而面对这样的截图,我们已无还手之力,只能被动挨打。
第四,有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不断蹭热点,带节奏,用十分卑劣的非正常手段,获取了记者的留言截图,加油添料,生怕事不够大,火不够旺。一批自媒体、第三方平台账号站在所谓道德的制高点,肆意解读、猜测记者留言动机,推波助澜,中伤、打击经济日报,甚至攻击党媒和中央政策,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起到了相当恶劣的落井下石的负面作用。
舆情期间,经济日报社的同志们通过微博、微信了解了相关情况,很多同志还收到家人、朋友乃至许久不联系的好友的微信,上上下下对这起舆情事件高度关注,深入讨论,都真诚希望经济日报的声誉不被玷污,经济日报的品牌不受伤害,经济日报的形象不遭抹黑,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同时,大家对个别同志不严谨、不慎重的留言表态也深感痛心,认为这样随意的言论,让报社很难堪、很丢脸、很没面子,应该好好反思检讨,吸取教训。
需要指出的是,就是面对汹汹舆情,也有不少理性客观的网民发声,发表公正的意见,表明实事求是的态度,但都淹没在众多头脑发热罔顾现实的群情激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