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能片面追求点击量

绝不能片面追求点击量

2022年3月18日·星期五

周二,“国际”版刊发了一篇“世经述评”《俄乌冲突威胁全球粮食安全》(记者李学华)。报道说,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冲突不仅给正在从新冠肺炎疫情中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投下巨大阴影,也为全球粮食安全拉响了警报。文章指出,俄乌冲突短期看会影响全球小麦市场稳定,扰乱天然气和化肥市场,长期看必将影响下一个种植季节的农业生产。这不仅会进一步推高目前已经高企的粮食价格,也可能对收入水平不高的粮食净进口国造成严重后果。

本报驻外记者的分析是透彻的,观察是深入的,分寸把握得也比较好。在当前俄乌形势乃至国际形势非常复杂敏感的情况下,经过精心编辑处理,我们出这样的稿件仍然是合适的,体现出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当天,新媒体及时转发这篇稿件,但转发时改了标题,原来比较严谨、克制、客观的题目变得触目惊心、紧张兮兮——

拉响警报!俄乌冲突“火烧”世界粮仓!全球粮食将……

当推广办报告说要对此稿进行推广、送我备审时,被我拦住了。这样的稿件标题耸人听闻,很容易引起市场的恐慌情绪,加剧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剧烈动荡。这显然是不妥当的。总编室按要求当即对稿件进行处理,避免了产生负面影响。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几天了,仍想就这个事给同志们强调一下时度效的问题。此稿在报纸上登,从标题到文字到版面,都是经过仔细推敲、斟酌考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新媒体对标题的改动,过分渲染,耸人听闻,严重夸大了事实,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样的报道,不是在客观反映新闻事实,而是在夸大其词,使得新闻事实出现了放大和变形,最终极易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

我多次说过,我们是要点击量的,但我们不唯点击量。要准确理解做大报道影响力,特别是要在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发挥正面引导作用方面用心、用力。绝不能片面追求点击量,不顾客观社会效果吸引眼球,否则就走向了反面,事与愿违。这不是我们提倡和鼓励的,甚而至于是我们需要坚决避免和防范的。

对于新媒体标题的制作,我在多次会上提醒过大家,我们一方面要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吸收和发挥其长处和优势,但另一方面又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做到万变不离其宗。一定要忠实于新闻,忠实于事实,忠实于事件本来面目,不能人为拔高,人为放大,人为夸张。希望同志们包括中国经济网的同志们,都要增强这个意识,真正理解和处理好时度效的问题,牢牢守住舆论阵地,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贯彻落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