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做有经济特色的优质内容

二、坚持做有经济特色的优质内容

“内容为王”这句话我始终是赞成的。我们是传统媒体,推进媒体融合发展靠什么?和那些头部互联网公司相比,我们有什么优势?我们有的就是报社300名记者编辑,就在于我们是新闻采编人员,这就是我们的优势。内容建设方面具体怎么做,我想首先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时政热点和经济特色的关系。不仅是办新媒体,包括办报纸,都要处理好这个关系。关于热点问题,以刚才有同志讲到的疫苗报道为例,如果不是我们的独家,不是我们首发,没有必要抢,没有必要争分夺秒,抢发这种热点报道并没有多大的必要。要把我们的重点放在特色产品上。如果处理不好热点和特色的关系,我们可能会不断出差错,有时可能还会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

要把经济特色做足。比如,在经济日报新媒体上能不能看到所有经济论坛的信息,能不能找到需要的经济方面的内容,是不是成为经济领域信息、资讯和经济理论等总汇,这才是经济日报受众最关心的,这才是我们的特色所在,也才是我们要下功夫做的。我们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尤其在人手紧张、财力不足、力量不够的情况下,更要把特色做起来。跟突出经济特色没有直接关系的,不是独家的,晚发一点没什么关系,我们靠时政热点这东西打不出名堂来。如果我们有一些经济方面的特色报道,能够在经济领域有一席之地,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这就足矣。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有时干着干着就糊涂了,走着走着就忘了为什么出发。我们是经济日报!经济日报这么多年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的、得过奖的、受到好评的,大多是经济报道!这是我们的优势,这是我们的特色,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对新媒体来讲也是一样的。

中央办经济日报主要是让我们搞经济报道的。经济日报不要做和人民日报完全一样的事情,经济日报客户端也不要做和人民日报客户端一样的事情。这一条同志们务必要认识清楚,不要犹豫,不要观望,要坚定不移地照这个路子去做,把我们该干的事情干好。

2.新媒体与报纸的关系。报纸和新媒体要在短期内融为一体,还是很难的。部门职能不一样,观念思路不一样,深度融合确实难度不小。但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能变成各干各的。报纸的重点报道怎样转化成融媒体报道,报纸的优秀作品如何能够通过新媒体得到及时传播并且取得好的效果,这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报社办新媒体、办中经网,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扩大经济日报的影响力,这个理念一定要搞清楚。像最近的燕京理工学院“上网难”、江苏个体协会乱收费的报道,报纸和新媒体就配合得很好,报纸影响力也提高了,新媒体也涨粉了,这就是双赢。以后这样的融合报道要多做。我们是一家子,一家子不能分开吃饭,更不能各搞各的,井水不犯河水不行。对于中经网来说,也是如此。

3.原创与转发的关系。转发是必然的,但我们要集中精力,努力把自己的原创产品做好,多生产传播一些能够提升经济日报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作品。原创产品我们不求多,要求做很多也不现实,没有那样的力量,没有那么多的人,因此要追求质量不求数量。你们最好不要再有数量和流量的太大压力,好作品也许一年做不了很多,但只要能够做出一些爆款产品,做出一些有经济日报特色、能进入年底十大精品的产品,一年有5个就很厉害了。我们就那么点人,就花那么点钱,就要集中力量办事、办成事。

4.职能和粉丝量的关系。不能把吸引眼球和粉丝量作为我们的唯一目标,这不是党报党刊党媒的主要任务。从职能来看,中央要求我们做到“48个字”,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经济宣传,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我们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我们的职能所在。新媒体要粉丝数、要点击量,但不能片面地追求粉丝量和点击量,更不能唯粉丝数、唯点击量。关键还在于,我们是不是履行好了职能职责。否则就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了。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

这四个关系希望同志们处理好。实际上道理都很简单,但有时候做着做着就忘了,做着做着就放下来了。具体操作上,我有三句话送给同志们:时政热点报道要强调“准”!经济特色报道要强调“深”!各类服务性报道要强调“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