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评论理论工作新局面

努力开创评论理论工作新局面

2022年6月15日·星期三

按照新的“三定”方案,撤销评论理论部、经济研究部,分设评论部、理论部。自4月初两个新部门正式成立后,我就提出要和两个部门的同志们做一次交流,原定在5月中旬,因疫情加重,一直延期,今天和季正聚同志一起,和大家进行了座谈。

近两年来,编委会始终把评论理论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突出体现评论立报、理论强报,取得了明显成效,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干成了以前想做没做成的事情。

比如,建立评论委员会机制。我记得20多年前就提出过,要成立评论委员会。这期间,要么停留在纸上、计划中,要么就是有头没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坚持、缺乏韧劲是关键。现在,经过同志们的努力,我们干成了,正发挥大效用,委员会开了27次会,评论工作大有长进,从两周50多篇评论稿到目前稳定在170篇左右,更重要的是,评论质量不断提升,初步实现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变革,这是很了不起的。

比如,我们举办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这在报社历史上没有过,在新闻界也没有过,刚开始也没有人觉得能干成,但大家协力同心迎难而上,就是办成了。还有两本文集的编辑出版,卖了好几万套,这在经济日报社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我们从山东到北京,到在报社,举办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和文集出版研讨会,影响越来越大,各方面反响都比较好。

比如,我们遴选12名中青年骨干,为他们开辟个人署名专栏,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大家进步很快,在业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反响,在中国新闻界也是少有的。

还比如,我们的采编队伍迅速发展壮大,经多方整合,评论理论队伍达到20人左右,这在经济日报社历史上也是没有过的。

这些事情都是在一年多时间内完成的。虽然还只是初步的,但确实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能达到这一成效,关键在于方向明确,路子对头,关键在于不怕付出,默默奉献,关键在于不尚空谈,持之以恒。这既是我们工作的重要体会,也是我们做好今后工作的有利条件。只要求实务实,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完成很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一定能实现既定目标。

关于评论部、理论部这两个部门的具体工作,此前与齐东向、徐向梅同志多次交流过、交代过。今天的会上,我主要讲了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