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

冬奥之火即将熄灭,冬奥盛会今晚落幕。为铭记这个时刻,我们今天头版头条刊发编辑部文章《更团结向未来——写在北京冬奥会闭幕之际》,回顾16天来冰雪运动带给人们的希望和激情,展示奥运给世界注入的信心和力量。

这篇重磅文章主题思想深刻,资料运用娴熟,材料梳理清晰,文风简洁明快,语言干练精当。几千字的稿子读来不觉其长,看得出在谋篇布局和修改打磨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可以说,此文在各媒体同类报道中毫不逊色,显示出本报采编业务的实力。

开幕之际的2月4日,我们也推出了编辑部文章《与世界共享“北京乐章”》,是由评论理论部牛瑾同志执笔,今天闭幕的这篇由国际部袁勇、韩叙同志操刀,都很有质量。文章写出了思想,写出了情感,也写出了本报水准,是我们对北京冬奥会的倾情礼赞。

作为新闻报道中分量最重的文体,编辑部文章的标杆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一年多来,我们推出多篇这类文章,在关键节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宣传效果都不错,各方面的反应也是好的。前天,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大型采访活动启动之际,我们也推出了编辑部文章,题为《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历史时间》,浓墨重彩地展示出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高站位、深思考、细梳理、精概括,大气磅礴,酣畅淋漓,仅学习强国平台就斩获600万阅读量。虽然从接受采写任务到刊发仅两天时间,但齐东向、牛瑾两位同志点灯熬油,夜以继日,把这个急难险重的苦活累活完成得很漂亮。我总说评论理论部是支“战略导弹部队”,看来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