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和主导潮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已提到各国的议事日程。20世纪人类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科学技术进步和巨大财富,同时,也承受着人口数量4倍增长和世界经济14倍增长所带来的压力。以消耗大量资源和石油为基础的现代化农业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弊端并引发出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问题,包括土地的减少、荒漠化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发展、环境的污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及气候变化的威胁等问题。世界各国陆续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所谓替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常见的有机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生态农业、复合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等等,尽管它们的概念和内涵不尽相同,但是都反映了一种适应时代变革的迫切愿望和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学者就指出,要以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概念与观点和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与生态工程技术来指导农业的研究与实践。1980年,在银川“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正式提出了中国的“生态农业”这一术语。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就生态农业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小规模的试验;进入到90年代以后,生态农业建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突出的标志就是农业部等7部委联合开展的全国生态农业县试点工作,同时,全国2000多个县、乡镇先后实施了生态农业建设,并探索出适应各地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技术模式,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据对第一批51个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的统计,5年共投入资金60多亿元,其中群众自筹占63%,县级投入占19%,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37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2.25。试点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2、0.6和1.5个百分点;农林牧渔结构趋于合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4%和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已有7个生态农业建设点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十五”期间,将在继续巩固第一批5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的基础上,重点组织实施第二批和第三批10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带动500个省级生态农业县的建设。
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显示了生态农业理论的正确性、应用的可行性、勃勃的生机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集中体现了我国农民、科技人员和领导干部的创造力,代表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现在看来,我国的生态农业包含了丰富的循环经济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同时,中国生态农业的成功实践,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中国生态农业在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先锋作用”,并已经将其列为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系列丛书的一部分,专门向国际社会介绍。
进入新的世纪,受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发展的生态化等的影响,国际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农业的任务与发展背景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既为我国生态农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国的生态农业也面临着自我发展和与时俱进的问题。
我国的生态农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肩负着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艰巨任务,肩负着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任务,肩负着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生态农业应当、也能够在这一历史任务中做出应有的贡献。正如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的那样:“21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
为了使生态农业这一具有数千年传统、曾经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农业发展模式,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曾联合近百名长期从事生态农业理论研究、技术推广、示范与管理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编写了《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该书出版以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并获得第14届“中国图书奖”。但由于该书内容较多,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有必要编写一本内容更加集中、更加便于操作的书。为此,我们编写了这本《生态农业的技术与模式》。本书以《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为基础,有些材料直接取自该书(因作者较多,恕不一一列出),但更加注重内容的精练、语言的通俗、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并提出具体案例,以供生态农业的研究者、实践者与管理者参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坚持科学发展观,就一定能使生态农业这一“星火”,在中华大地上形成“燎原”之势,并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文华
2005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