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特征

二、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特征

生态农业是从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合理化入手,通过工程与生物措施强化生物资源的再生能力;通过改善农田景观及农林复合系统建设,使种群结构的合理多样化,恢复或完善了生态系统原有的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链接,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结构及物质的循环利用;在种群结构调整中,依据生态适宜性原则,改善农业系统内生物多样化,不但有利地促进了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培育,也为产业的多样化、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打下了物质基础;有利于提高绿色覆盖,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有利于减少废弃物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利于实现农业的清洁生产。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一是明显的综合性特点。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既考虑生产的可持续性,又要考虑经济与资源利用、生态的可持续性。实现多目标的要求决定了技术集成的系统设计是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主线。

一般而言,在生态农业建设初期要求对其原有的农业生产现状进行详尽调查与科学分析,对生产系统进行全面诊断及评价;在此基础上,设计规范农民生产行为与方式的生态农业模式和相应的生态农业工程项目。但是,生态农业模式只能说是生态农业的技术组装的图纸。只有通过各种硬技术及接口技术加以组装实施才能发挥其功能效益。

二是现代农业技术的优化组装。生态农业注意对常规现代技术的利用。但要依靠现代农业技术及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地引进、改造和优化组装。技术组装的原则应是因地制宜,在重视先进性的同时,更要强调其适用性。表2.1总结了我国三个不同水土流失地区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利用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技术组装的应用实例。

表2.1 生态农业模式技术组装与应用实例

当前在注重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先进性的同时,更要重视其适用性、技术间的协调性和总效果(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同性,生态农业重视挖掘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强调继承和发挥具有可持续特征的传统农业技术的作用,更重视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集成效应。

三是开发资源再生、高效利用及无(少)废弃物生产的接口技术是关键。用以促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强调开发资源再生、高效利用及无(少)废弃物生产的接口技术。只有开发接口技术才能将生态经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环境链接起来,将系统内各组分衔接成良性循环的整体,加快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流动,能量的多级传递,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自组能力的同时,形成一个产投比高的开放经济系统。并能实现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生产、清洁生产,生产健康、安全农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开发的接口技术的重点是:以微生物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如厌氧、好氧发酵技术,农产品加工增值、保鲜、储藏技术等。

四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实现农业的生态合理就必须适应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由于各地自然、经济乃至社会需求不同,所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不同,相应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也有差异,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点。选择运用生态农业技术要注意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上具备可行性,特别要选择那些经济上可行,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推广的技术;要注意建立配套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等,要通过运用生态农业技术完善各种生态农业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