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生态农业配套技术
要提高生猪生产的总体水平,改善生态环境,避免粪便对环境污染,提高水和饲料的利用率,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包括充分利用生猪代谢物中的排泄物、降低生猪生长能耗及提高生猪饲养循环利用水,并实现无废弃物的生产。为此,确定由畜禽养殖场清洁生产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三个子系统构成的生猪养殖生态农业模式及其相应的各生态经济系统(图2.6)
图2.6 废水净化高效利用型农牧复合生产技术体系示意图
(一)水循环利用生态种养系统
该系统旨在利用蓄积在猪的排泄物及其相应的代谢能,即通过确立“四级净化、五步利用”的物质循环多级利用及能量传递,使之有更多产品产出。
1.一级净化,一步利用
猪舍用井水洗刷后,粪尿水从地沟排出,其中部分固体粪便捞出作为鱼的饵料,粪尿水则进入凤眼莲池,凤眼莲具有较强的净化污水功能,在其净化污水的同时,排泄池中部分代谢能被凤眼莲所吸纳,供自身生长,而凤眼莲经过喂饲生猪,则其能量又被生猪生长所吸纳。西安农场1992年共饲养母猪及肥猪3000余头,凤眼莲池则有大小10余个,相互贯通,总水面共有1.67公顷。猪粪水在凤眼莲池里大约停留7天左右,其末端有泵将一级粪水净化后泵入细绿萍池进行二级净化。
2.二级净化,二步利用
从凤眼莲池排出的第一次净化污水再流入细绿萍池中进行第二次净化,经过二级净化,有的悬浮物沉淀,有的则被分解转化,凤眼莲十分喜肥,吸收利用其中大部分的氮及部分磷以后,进入细绿萍池中,细绿萍自身能固氮,主要利用剩余的磷素,两种水生植物都能大量生长,同时生猪与细绿萍之间能量传递则与凤眼莲与生猪之间关系相同。但应当指出,不论凤眼莲或细绿萍,两者与生猪之间的能量转换均为闭路传递。根据熵定理,凤眼莲或细绿萍与生猪之间的能量转换,都将按一定速率趋于衰竭,但由于在能量转换循环中因太阳能参与,不仅使其衰竭速率延缓,而且其转换效率值可达0.5625,这说明转换效率颇高。
3.三级净化,三步利用
经过两级净化的废水放入鱼、蚌池中,这时水中的氮、磷成分已经基本耗竭,SS及COD也都达到灌溉水质标准,主要含有大量与细绿萍共生的浮游动物,成为鱼、蚌的天然饲料,据40亩鱼塘测定,仅用三级净化废水,亩产鱼量达200kg。
4.四级净化,四步利用
将鱼、蚌塘中经过沉淀,曝气肥水进稻田,由于富含水稻所需的氮、磷、钾三要素,故肥田肥苗,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据测定,比对照增产11.68%。
5.五步利用
即灌入稻田肥水,经过沉降、曝气,水体清澈,当水稻排水时,使之流回猪舍,再作冲洗粪尿用水。
(二)太阳能立体种养系统
大洼县北方冬季有长达百余天-10~-20℃低温天气,夏季有长达50余天高温天气,这两个时段由于严寒与酷暑的影响,致使生猪生长维持能消耗激增,因而是养猪业的两个淡季。为此,实行立体控温措施,即在猪舍前面采取规格化棚架,冬季覆以塑料布形成塑料保温大棚,据测定白天可提高猪舍温度7~10℃(达到15℃生长适宜温度)。
猪舍房盖为加防水层的捣制件,在舍顶修成绿萍放养池,夏季即可以降温又随时可以捞取绿萍喂饲,春季栽植丝瓜、葡萄,入夏枝叶爬满棚架,即起到遮阴作用,又美化了环境。采取立体控温结果,效果明显。与对照比较,其效果为肉料比下降,育肥猪育肥周期缩短,增重速度快。说明了生猪生长维持能所占吸收的总能量中的份额下降。
(三)清洁生产型生态农业技术
1.品种选育及杂交优势利用技术
为了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和经济效益,1981年开始引进杜洛克、丹麦白、汉普夏等优质种猪,逐步淘汰本地猪种,利用杂交优势旨在改善猪群结构。即:改脂肪型猪转为瘦肉型猪种;提高产仔猪率,培育具有杂交优势的新品种,使母猪每窝多产仔2~3头;提高产窝数。自1991年以来,随着利用代谢能和降低维持能技术体系的逐步完善,该场越来越重视利用遗传优势来提高生猪生长能的技术创新。1991年全部育肥猪均来自三品种杂交,仅此一项,当年就减少精饲料消耗63万千克。1993年减少的精饲料量进一步提高到75.56万千克,减少量的年平均饲料增长率高达34.7%,效果极为明显。
2.凤眼莲及细绿萍种养技术
(1)凤眼莲的养殖技术 一是春繁。其目的是把有限的越冬种苗或利用种子育成的小苗,在尽短时间内扩大面积,为夏秋雨季大面积放养提供更多的种苗,达到提早利用,增加单位水面产量。春繁的季节月平均气温在8℃左右,扣尼龙棚之后,最低温度可达8℃以上,最高温度可达25℃,基本上适合凤眼莲的生长繁殖。
种苗的选择要求在避风、向阳、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东西沟进行,沟底要整平,沟不宜过宽,一般以2~5m为宜。水不要过深,最好灌河水,一般以20~40cm为宜,如扩繁沟较长,也可在水面放入苇把间隔。为了提高水面温度,沟的两沿可用树枝、竹竿、竹劈子做成骨架。上面覆盖透明度好的尼龙布。南北两边用土埋好,东西两头留好通风口,适时开闭。
春繁时期还要注意勤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增施磷钾肥,除施足基肥(有机肥100kg/亩)外,要做到勤施、薄施,每次分株后可采用1%的尿素稀释液叶面喷施,每隔5~7天再喷一次,对加速凤眼莲的生长繁殖有良好的效果。
二是大面积放养技术。大面积放养一般从6月份开始进行,根据扩繁种苗的多少可以适当提前或推迟放养日期。大面积放养开始时,尽量选择肥力较好的水沟、水坑,对于水质好、肥力低的坑塘,可以在放苗前施些腐熟的有机肥,施肥的数量和原则比扩繁时期相对增多。另外,特别要注意看苗施肥,营养充足、生长良好的凤眼莲表现为深绿、快繁,而缺乏营养的凤眼莲则表现为矮小、黄绿、长势很慢,甚至出现部分死亡。大面积放养的初期要注意种苗密集、靠紧一边、水面要用苇把、草把隔开,不仅有防风止浪作用,还可避免种苗漂到岸上干涸。
三是注意安全越冬。凤眼莲抗寒能力较差,准备留做种用越冬的种苗最晚要在出现霜冻气候前移入室内,第二年移出温室到扩繁棚的时间一般在4~5月份,6月份以后可以大面积放养。
在普通温室内建水池(根据春天用种苗数量的多少适当增减),水池四周可用砖砌或就地挖坑,池壁高度40cm,长、宽均以工作方便为准,一般宽2m、长5m,南北走向。水深保持在20~30cm,为了减少水分渗入地下可在池底部铺上尼龙布,布上放入塘泥5~10cm厚,再施一些有机肥及磷钾肥(数量比扩繁时少一些),就可以将种苗移植到池中,在12月份至翌年2月份当发现温室内气温低于5℃时,就应具备取暖措施。
利用蔬菜大棚的一部分,保存少量种苗,省工省钱,效果很好。对于半地下或大棚,选择房前背风向阳的地方,挖一个半人深,后面借土墙,前面向阳光东西走向的小沟,沟上覆盖尼龙布,晚间覆盖草帘等保温物品,沟内灌入水并放入种苗,整个冬季没有取暖设备,完全靠自然光线照射升温,这种保苗方法节省能源,适合家庭发展凤眼莲生产用种,如果保温不好,种苗易受冻害造成保种失败。
另外,从外面引入的冷水添入水池之前,要放在其他容器里预热,以免对种苗生长不利,温室保苗要在保温的同时通风换气,一般常在中午或午后气温较高时进行。注意春苗施肥,冬天温室里由于温度较低,光线较弱,光照时间又短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种苗生长较慢,相对需肥量也比夏季减少许多,因此一定注意春苗长势施肥,肥力过高易造成肥害,过低易造成种苗长势不旺,抗逆性下降,甚至保种失败。
(2)细绿萍的养殖技术 一是春繁。每年4月份开始进行,此时月平均温度8℃左右,扣上尼龙棚之后,最低温度可在3℃以上,最高温度可达25℃,基本上适合细绿萍的生长繁殖。
萍种田的选择与要求,应在避风、向阳、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东西沟进行,沟不宜过宽,一般以2~5m为宜,水不宜过深,一般以10~30kg为宜。
由于细绿萍有群生特点,所以放入萍苗时要设法集中到一起,密度一般在750g/m2左右,放萍后用萍拍轻轻拍萍,使萍体全面均匀,不会出现密萍或反仰现象。
施肥种类主要是磷钾肥。作为基肥每亩有机肥20kg,过磷酸钙10~15kg,草木灰10kg(注意不要施稻草灰,因其碱性较强),每次分萍后可采用1%的过磷酸钙浸出液在萍面喷施,每隔5~7天再喷一次,对加速萍体的生长繁殖有良好的效果。
二是大面积放养技术。细绿萍大面积放养一般在5~6月份进行,根据扩繁种苗的多少,可适当提前和推迟放养日期。大面积放养特别要注意看萍施肥,营养充足、生长良好的萍体表现嫩绿、快繁,长期饥饿、缺乏营养的萍体表现为紫红僵化、平面浮生、长势很慢,甚至出现部分死亡,含氮量在2%以下。对于缺乏营养的萍体要及时施入磷、钾肥,数量与春繁时期基本相同。大面积放养初期要注意种苗密集靠紧一边。
三是安全越冬。细绿萍越冬经常在温室和尼龙棚里进行,要注意三个问题:因棚内湿度大,造成尼龙布透气性差,萍体易得霉病,可用500倍的托布津喷洒;注意防冻,棚上晚间要用纸被和蒲草帘覆盖,12月份至翌年1月份要特别注意后半夜温度变化,当棚内温度低于0~3℃时,要有取暖措施。为了节省劳力和能源,也可在大棚一角或上空保存部分种萍越冬,还可以在房前建一个1.2~1.5m高的半地下大棚,晚上盖纸被和草帘不用取暖也可以过冬;饥饿也会造成萍体抗寒性下降,繁殖率减弱。因此,冬季施肥很重要。
3.辽宁省西安养殖场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西安生态养殖场自1982年致力于生态养殖以后,发展较快,至1993年全场总面积达46.67hm2,生猪年产量达43.17万千克(仔肥猪),水稻43.67hm2,水生饲料5.33hm2,防疫沟、鱼蚌塘2.93hm2。1996年总产值1180万元,利润93万元,人均收入由上年5009元上升到7100元。养殖指标已达国内机械化养猪场先进水平。
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是衡量企业经营成败和业绩丰微的重要标志,1996年与1984年比较,水稻面积扩大120.16%;每亩投入化肥量下降5.4%;人均负担面积增加14.54%;经营效益由亏损增至净效益93万元;人均收入增至7100元。
(2)社会效益 由于生态化养殖效果显著,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瘦肉型商品肉2000t,河蚌珠60kg,葡萄60t,丝瓜100t。生态养殖场已成为普及养殖业生态化新技术的辐射源,接待了大量来自国内外的参观学习者,为各地提供种萍、种凤眼莲10万余千克。
(3)环境效益 最突出的是解决了养殖业粪便实行4级净化处理。通过大量植树改变了环境,几年来,共植树1.8万株,围绕猪场的70条林带,形成了护畜林、护路林、护萍林防护体系,全场被满园花草装点,猪场无蝇无蚊。土地、水面的利用率以及林带的覆盖率均达100%。它已成为将种植业、养殖业、环境、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北方稻区生态养殖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