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
(一)树种的选择与搭配
固沙植物选择的原则是:在干旱沙地上具有生存的能力,能在空旷土地上生长,不怕风吹沙割;结实早,并在沙丘上能天然繁殖;根系能固定流沙,能发出不定根,同时能形成茂密的覆盖;有经济意义,至少可作燃料。例如,在黄淮海风沙区,进行树种培植时,在低洼地以旱柳为第一层,刺槐为第二层,在风沙较严重的地段加上紫穗槐。第三层为草类,如种植红豆草、苜蓿等。形成乔、灌、草的防护林带。
(二)设置好林带的结构
防护林带的防护性能取决于林带的结构,而林带的结构又取决于林带的宽度、高度、栽植密度、混交方式等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组合方式不同,构成不同结构的林带类型。仍以黄淮海风沙区为例,根据其他地方的经验和当地的具体情况,参考野外观测的结果,确定主林带宽度为10m,加上道路共18m,副林带为4m,加上道路4m,共8m。林带中各树之间的行距为2m,株距3m。
(三)林网配置
林网的配置一是林带的走向配置。林带与主风向垂直时,防护效果最好。当风向偏角大于30°时,防风效果大大降低。二是带距的确定。带距主要由最大平均风速、林带高度和最大参考风速(不给被保护物造成危害的最大允许风速)决定。例如,黄淮海风沙区历年最大平均风速为18m/s,林带的成林高度见表4.2。另据观测,当地起沙风速为4.2m/s,这是在粗糙度为0.02,土壤含水率近似零的干沙情况下测定的。在农耕地上,粗糙度在0.06以上,土壤含水率为3%~5%。为慎重起见,按土壤含水率3%计算,依照边界风速分布公式换算到气象站观测高度,要求林网内任何一点风速不大于12.6m/s,或相当于2m高风速9.6m/s。按该地区风害季节的最大平均风速为18m/s,要求林网内任何一点的风速不大于12.6m/s,相当于将风速降低30%。
表4.2 主要防护林树种成林高度 单位:m
(四)造林技术
包括造林季节的选择,整地方式,幼林抚育,修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