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近海生态养殖

二、近海生态养殖

(一)我国海水养殖概况

我国海水养鱼的历史,如从明代《鱼经》算起,已有400多年历史,但建国前发展较慢。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海水增养殖业得到长足发展,各地按照“充分利用浅海滩涂,因地制宜养殖、增殖,鱼虾贝藻全面发展,加工运销综合经营”的发展方针,把主攻方向放在“巩固提高藻类,积极发展贝类,稳步扩大对虾,重点突破鱼蟹,加速拓展海珍品”上,初步实现了虾贝并举、以贝保藻、以藻养珍的良性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一直处于稳步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到1999年底,海水养殖总面积到109.5×104hm2。总产量不断增加,1999年全国海水养殖总产量为974.30×104t,目前我国海水养殖占世界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0%左右,成为世界海水养殖大国。养殖品种增多,且名特优种类所占的比重提高。据初步统计,目前海水养殖的鱼、虾、蟹、贝、藻等品种有60多种。养殖模式向多元化发展,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采用不同的养殖模式,根据投资力度不同选择不同的养殖模式。

但是随着生产的扩展,养殖总量超过水域容纳量,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出来。一些主要养殖区域有害赤潮发生频繁,环境污染加剧,病害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然而对大面积暴发性病害尚未找到有效的控制办法,每年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同时,作为养殖行为主体的农(渔)民,由于把握市场,分析市场,竞争市场的能力较弱,故在养殖经营上存在相当的盲目性、粗放性和无序性,海水养殖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缺乏整体开发利用的战略意识,包括布局不合理,养殖模式和管理混乱,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冲突不断;二是养殖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污染的来源包括工农业和生活污水,也包括海水养殖自身污染,造成生态系统失衡,赤潮频发,以及养殖活动干扰或破坏了野生生物的生活环境等;三是缺乏品质优良、抗逆能力强的养殖对象;四是养殖类群单一并长期持续密集养殖,致使病害肆虐。

(二)滩涂池塘生态养殖

1.滩涂养殖的概念与现状

所谓滩涂养殖就是在沿海滩涂上养殖海洋种类的养殖方式。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纵跨三个气候带,沿岸曲折绵长,岛屿星罗棋布,滩涂(不包括基岩潮间带)19660km2。沿海滩涂作为海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海陆交接带并不断演变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我国沿海滩涂分布十分广泛,据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资料,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北仑河口,4大海域,沿海11个省市区(不包括台湾省)共有滩涂21709km2,其中,渤海27%,黄海29%,东海26%,南海18%,并且沿海滩涂在泥沙来源丰富的海岸带仍在淤长。研究表明,滩涂资源在我国6大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经济最合理,投资最可行。已开发的海水滩涂养殖面积仅为100多万公顷,还有90%的浅海滩涂养殖面积尚待开发,因此,开发滩涂养殖前景广阔,是沿海地区一项重要的国土开发事业,它将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建国以来我国对浅海滩涂的开发利用大大加快,海水增养殖业发展及为迅速,人工育苗技术不断完善,先进养殖技术大量推广使用,滩涂养殖由单一品种到多品种,由粗放养殖到集约化养殖,滩涂养殖的产量逐年增加,1999年滩涂产量超过200万吨。滩涂养殖的种类主要有对虾、扇贝、蛏、蚶、蛤、贻贝、海参、鲍鱼等。

2.滩涂养殖模式

由于各种单养模式不能充分利用水域资源,加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暴发性虾病的流行,导致了海水池塘的主要养殖种类养虾业大滑坡,为了使对虾养殖业得以恢复和其他滩涂养殖种类的健康发展,很多学者和生产者都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预防病害发生的养殖模式为目标进行研究和探讨,由此发展了多种综合养殖模式,其中主要有:半封闭养殖模式;封闭式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模式;高位池养殖模式;多元化养殖模式等。

多元化养殖的原理是将生态位不同、习性和行为互利或相容的种类,按适当的比例搭配养殖在同一水体,从而实现充分利用水体空间、饵料资源,强化水体中物质循环,保持养殖系统稳定,以较低的成本换取高产优质水产品的目的。因此多元化养殖成功的前提是水体空间、饵料资源状况与养殖种类的生活、生长要求吻合并且种间互利。近年来在“清洁生产”的思想倡导下,欧美水产界借鉴我国和亚洲的养殖经验大力开展多元化技术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科学地开展海水池塘多元化养殖,有助于养殖海区环境的改善。除虾类外,目前我国海水池塘多元化养殖的主要搭配种类包括鱼类、贝类、藻类、蟹类等(表5.7)。

表5.7 我国海水池塘多元化养殖的主要对象(虾类除外)

20世纪70年代中期,贝藻套养或轮养技术已在我国北方海区得以逐步推广,养殖海区的产量和产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对维持水域的生态平衡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90年代初,浅海综合养殖技术研究得以重视,着重强调研究养殖生物的种间关系,开展立体养殖,收到一定的效果。贝藻混养也取得明显效果。杨红生等(2000)在海带和扇贝的养殖系统中发现,海带和扇贝套养优于扇贝单养,单养扇贝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的丰度波动较大,实验中期还出现了中肋骨条藻繁殖高峰,这可能是因为水温上升导致池底沉积物中营养盐加速释放的结果,而放养有海带的养殖系统中,海带可以充分利用养殖系统中的营养盐,从而维持了养殖系统的稳定。

3.滩涂养殖存在的问题

滩涂养殖存在的问题有:滩涂养殖结构与布局不够合理;滩涂养殖的苗种质量有待提高;滩涂养殖的病害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滩涂养殖水产品加工技术比较落后;滩涂养殖业的污染问题等。

(三)浅海生态养殖

1.套养轮养

近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贝藻套养的布局和种间搭配不尽合理,放养水层单一,使海流受阻,养殖海区的供饵力急剧下降,贝类生长缓慢而且产品质量降低。由此可见,必须进一步优化鱼、贝、藻、参等套养或轮养的品种搭配、放养密度。同时,科学地开展养殖海区生态调控,预防疾病、维护养殖海区生态系的平衡、确保浅海养殖业持续发展。

据调查,目前已利用养殖的浅海海区水深均在15m以内,而贝藻类养殖主要利用上述海区,环境优良和经济条件较好的上述海区均得以较早开发,而这些海区也是陆源污染最为集中的海区。为了减轻贝藻类等养殖对近岸海区的影响,养殖范围必须向外方发展,实施“外延稀养”战略。未来的海水养殖将采取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施,将养殖区域拓展到20m水深的海区,局部可达30~40m水深的海区。首先,水深较大的海区,水交换率高,污染物含量低,因此向深水海域发展养殖将减轻各种污染对养殖生物的影响,生产出健康洁净的贝类产品。随着养殖区的外移,全国近岸区的养殖密度将得以有效的解决,甚至完全可以实施内湾和近岸数千米海区内禁养,此举将明显减轻浅海养殖对沿岸浅水区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浅海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环境保护,也有助于近岸相关种群资源的恢复和沿海捕捞业的振兴;同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环境质量必然有更高的要求,实施深水养殖战略,还沿海地区以青山绿水,也将有利于我国沿海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2.海水鱼类深水养殖

海水鱼类深水养殖在我国刚刚起步,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技术。深水养殖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养殖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而且为养殖生物提供了更优越的生活环境。目前,深水养殖平台、深水网箱、水下网箱等早在发达国家得以应用,台湾、海南等地也用于鱼类养殖,但经济效益和安全等问题阻遏了深水养殖业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急需立题研究。因此,在未来的成果引进和技术研究工作中,一定要加强深水养殖技术的研究,注重引进成果的消化与吸收。

3.海水鱼类资源保护和人工增殖

目前我国鱼类资源保护工作应进一步加强,采取的措施包括规定禁渔区、禁渔期、最小捕捞长度和网具尺寸,限制渔具类型和作业方式等,尚未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技术。日本等国在海水鱼类人工增殖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值得借鉴,设施包括人工鱼礁和人工气泡幕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海水鱼类行为学研究成果、资源保护和人工增殖技术将得以发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