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的区域分异规律
受自然地理条件等的影响,中国农业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并突出的表现在东西部差异、南北间差异和中高山区不同海拔之间的差异三个方面。
(一)东部与西部的差异
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东西部自然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别,其中最主要的是水分条件的差异。东部农业区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5%。该地区季风盛行,气候湿润,雨热同季,水系发达。西半部地势上属于第二阶梯,东半部属于第三阶梯。该区人口稠密,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4%,城镇分布密集,工业、交通、科技等事业均较发达。是农作物、森林、畜牧饲养、渔业和农村工、副业的集中地区。
西部牧业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5%。其中西北内陆干旱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0%,属半干旱、干旱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地势属第二阶梯;青藏高寒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5%,除川西-藏东地区和喜马拉雅南翼地区外,大部分地区也属干旱区、半干旱区,气候高寒,作物生长季温度低,地势属第一阶梯,西北牧业区人口稀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城镇分布稀疏,工业、科技、交通等事业较东部地区欠发达。该地区农林牧渔产品占全国的比重都比较小,能为区外提供的商品主要有棉花、甜菜糖、羊毛、皮革和药材等。
另外,在东部农业区和西北牧区之间还存在着一条狭长的农牧交错区,包括东北的西部、内蒙古的东南部、黄土高原的北部和西部。这里草原辽阔,草质优良,适宜发展畜牧业。但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垦殖线不断向干旱草原推进,农牧争地矛盾尖锐,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二)南北之间的差异
无论是东部农业区,还是西部农业区,在内部都存在着南北之间的差异,尤以东部地区更为明显。东部地区南北的分界线主要是秦岭-淮河线,西部牧区南北之间的界线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东部地区南北之间的农业地域差异,主要受纬度地带性因素造成的水热资源分布的影响,南北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耕地类型的差别。秦岭-淮河线以南,水田为基本耕地形态,约占全国水田总面积的93%;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旱地为基本耕地形态,约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85%。南北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适生作物种类和熟制的不同。北方地区属温带气候,其中寒温带适种特早熟的耐寒喜凉作物,一年一熟;中温带以春麦、玉米、大豆为主,一年一熟;暖温带以冬麦为主,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南方大部属亚热带气候,小部属热带气候,其中北亚热带稻麦两熟为主,适种茶竹;中亚热带以双季稻两年三熟为主,适种柑橘、油茶;南亚热带双季稻一年三熟为主,适种龙眼,荔枝等;北热带喜温作物可一年三熟,可种咖啡;中热带喜温作物一年三熟,可种橡胶、可可、椰子;南热带各种作物都能生长。
西部牧业区南北之间的农业地域差异,是指北方西北内陆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差别。北方的土地利用,以天然草地放牧业和绿洲灌溉农业为主要形态,林地所占比重小;南方以天然草地放牧业为主,林地有一定比重,但主要分布于藏东南、藏南一带。
(三)中、高山地区的垂直差异
海拔在1000m上的中山和高山,其热量和水分条件,随海拔的升高而呈带状有规律的更替,从而造成了农业的垂直差异。
东部季风湿润区的环境条件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而水分的变化不显著。垂直带结构从北向南逐渐趋于复杂。寒温带山地只有2~3个带,而亚热带、热带可增加到4~5个带,农业的垂直分异现象也就更为复杂。如川西滇北的高山,在垂直方向上存在6个气候带,不同气候带的农业特征有明显差异。从下到上依次为:河谷亚热带(主要以双季稻、棉花等喜温作物为主,一年三熟,可种甘蔗及咖啡、剑麻、香蕉等热带作物;上部以水稻、中晚熟玉米为主,一年两熟,部分三熟),山地暖温带(以冬麦、中晚熟玉米为主,一年两熟),山地凉温带(春麦为主、早中熟玉米,一熟为主;农业为主,牧业为次),山地寒温带(春麦,一熟为主;农牧并重,牲畜多样),高山亚寒带(谷物不能成熟,局部可中生长期短的甜菜、亚麻和蔬菜;牧业为主),高山寒带(无作物、林木;纯牧业,以牦牛、藏绵羊为主)。
西部内陆干旱区的环境条件在垂直方向上,除了有温度的变化外,湿度也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在一定的海拔高度范围内,还会有较大的降雨量。所以,该区垂直带的变化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在农业上的反映为草地类型和森林类型的布局。自下而上依次为:荒漠、荒漠草原、山地灌木草原或草甸草原、森林、亚高山草甸。
青藏高寒区的山地,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高寒程度逐渐增加。除少数海拔较低处外,大部分地区可分为三个垂直带,自下而上依次为:高原寒温带,海拔低于3400m,有农林业;高原亚寒带,海拔3400~4800m,只有牧业;高原寒带,海拔4800m以上,为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