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不同于西方的生态农业而与可持续农业指导思想一致
中国的“生态农业”与西方的“生态农业”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中国生态农业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而西方生态农业出发点在于追求小规模的、封闭式农业系统的生态循环合理性。这一学说对西方盛行的大规模、高投入农业模式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批判性。
西方的“生态农业”是20世纪70~80年代涌现出的反思常规现代化农业、试图探索新途径的众多思想中的一种。这些新思想当时也是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潮的重要力量。西方的生态农业从一开始就强调低投入,这显然同其已有的物质高投入水平过高有关系。但更主要还是倡导者宁可牺牲农业的生产力,也要追求回归自然的思想在起作用。因而只能吸收少数人进行一些带理想主义色彩的试验。相反,中国生态农业的倡导者一开始就强调追求高的土地生产力。因为按照生态学原理,只有首先做到第一性生产(植物光合作用)尽可能大,才能有足够的能量进入到整个农业系统,从而才有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为此,决不排斥必要的物质和能量的较多量的投入。但同时,中国生态农业也特别强调大幅度提高投入的利用效率,以便一方面降低成本、减轻对外部投入的过分依赖,另一方面又从根本上排除化肥、农药、厩肥等残留污染土壤和水的可能性。
更为重要的区别还在于西方的生态农业只是针对单个农户或小农场进行的某种农作的生态设计,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而中国生态农业则强调以生态经济原则指导农林牧副渔各业,并对整个农业乃至农村及农村系统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因而,它小可以指导单个“生态农户”或“生态村”的建设,大可以指导一个县城或市(地区)域的以农业为中心,涉及其他各行业发展的建设,例如,“生态县”、“生态市”等。因而它具有的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是西方生态农业根本无法比拟的。
中国生态农业以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续承受能力相适应为指导思想,在不危及后代需要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与保护资源集于一体,将专业化、商品化与社会化集于一体,将发展生产力与“富民”集于一体,这些指导思想与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关于“重视农业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要通过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制改革方向,以确保获得和持续地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的指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可以说,中国的生态农业是国际可持续农业思想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是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