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水果生产技术
(一)无公害水果园地的选择
无公害水果园地的选择应从气候条件、水质条件、土壤条件、大气质量、地形地势等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不同的水果品种对产地环境的要求不同,如苹果园地应符合NY 5013—2001的要求,柑橘园地应符合NY 5016—2001的要求,香蕉园地应符合NY 5023—2001的要求,芒果园地应符合NY 5026的要求,水果园地的土壤应具有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能力强、排水良好的特点。
对于生产规模较大的园地,应该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应在园地周围建设防护林,防护林所用树种不应与所种植的无公害水果有相同的病虫害。应修建必要的道路、排灌、蓄水及附属建筑等设施。应根据园地的坡度,走向以及树种合理规划果树栽种方式。坡地应等高开垦、栽植。大于20。的坡地不宜种植。
(二)果树品种的选择
选择的果树品种应具有丰产、稳产、抗病、抗逆性强,市场前景看好等特点。
(三)果树的栽植
各种果树栽植时间,栽植密度及栽植技术应根据不同果树的特点合理确定。
(四)果树的水、肥管理
1.土壤管理
水果种类不同,其土壤管理的措施也相应有一定的变化,但大多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如通过深翻改土,增加土壤有机质,熟化土壤。不同的水果品种有不同的改土措施,具体方法可参考各种水果的无公害种植规范。苹果园地应在降雨或灌水后及时中耕,以保护土壤疏松无杂草。柑橘可在夏秋季或采果后进行,每年中耕3~4次。柑橘地雨季不宜中耕。土壤覆盖可有效防止杂草生长、水分蒸发,并有保温作用。水果地宜适当间作绿肥,并适时刈翻埋于土壤中或覆盘,但间种的绿肥不应与果树有相同的病虫害。柑橘地以种植豆科植物和禾本科草为宜。芒果园可种植矮生豆科绿肥、牧草、其他蜜源植物或行间生草,但间作作物应离芒果树基部1m以上。
2.施肥
无公害果树应以施用有机肥为主、无机肥料为辅,建议化肥应与有机肥、微生物肥料配合使用。不应施用硝态氮肥,不使用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登记的商品肥料和新型肥料。制作的农家肥料必须充分腐熟后才可使用。不使用含重金属和有害物质的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医院的粪便垃圾和工业垃圾。此类垃圾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后,达到GB 8172和GB 4284的规定后方可使用。作土壤追肥使用的化肥应在采果前30天停用。作叶面追肥的肥料应在采果前20天停用。肥料施用量应根据果树需肥量确定,建议采用平衡施肥和测土施肥的方法来确定肥料用量。
3.水分管理
水分是保证果品质量、产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果树生育期内应及时做好灌溉、排水工作,以使果树在各个生育期内能及时、充足地得到所需水分。此外,灌溉用水水质必须符合相关的规定。
(五)花果管理
无公害水果的花果管理技术主要有控花、疏花疏果技术及果实套袋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果品质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六)生长调节剂的使用
生长调节剂使用的原则是允许有限度使用对改善树冠结构和提高果实品质及产量有显著作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禁止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允许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必须按规定的浓度、时间使用,每年最多使用一次。安全期间隔为20~30天。不得使用未经许可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七)病虫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措施,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配合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不用高毒、高残留及“三致”农药。
1.农业防治
因地制宜地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加强土肥管理,促进植株茁壮成长,提高其抗病性。及时剪除病虫枝、清除枯枝落叶,刮除树干翘裂皮,清除病果,控制杂草生长,保持果园卫生。提高果品质量,减少果实伤口,降低果实腐烂率。
2.物理防治
可用黑光灯引诱驱避夜蛾、金龟子等害虫;在糖、酒、醋中加入农药诱杀大实蝇、拟小黄卷叶蛾等害虫;用黄板诱集蚜虫等。
3.生物防治
用人工培育的害虫天敌杀灭害虫,也可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
4.农药防治
根据防治对象的生物学特征和危害特点,允许使用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和低毒有机合成农药,有限制地使用中毒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及“三致”农药。加强病虫害的预报工作,做到有针对性的用药,未达到防治指标或益害虫比合理的情况下不用药。允许使用的农药每种每年最多使用2次,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期间隔应在20天以上。限制使用的农药,每种每年最多使用1次,施药距采收期间隔应在30天以上。根据天敌发生特点,合理选择用药种类,施用时间和施用方法,保护天敌。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和合理混用,以延缓病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坚持农药的正确使用,严格按使用浓度施用,施药力求均匀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