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的状况及治理的意义

一、水土流失的状况及治理的意义

广义的水土流失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滑坡、泥石流重力侵蚀等类型。

狭义的水土流失,一般仅指水力侵蚀类型。水力侵蚀为主的地区,是农业为主的地区,亦是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重点研究区域。山地丘陵是径流产流区,也是水土流失区,我国是多山国家,因而水土流失十分普遍,依据径流的江河水系,我国水土流失可以按水系划分为六大流域。各流域水土流失状况见表4.1。

表4.1 我国六大流域水土流失面积 单位:104km2

注:1990年水利部遥感普查资料。表中比例为占流域面积的比例,%。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79.42×104 km2,有18.81%的陆地面积受到水蚀的侵蚀危害。以流域计,黄河流域水蚀面积占44%,长江流域占32%,海滦河流域占33%,松辽流域占25%,淮河流域占21%,珠江流域占13%,北冰洋河流域和内陆河流域亦占少量比例。1995~1996年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表明,我国水蚀面积经多年治理已降至164.88×104 km2,减少了14.5×104 km2,其中轻度侵蚀从91.91×104 km2减至45.71×104 km2,中度侵蚀面积从19.18×104 km2增至81.82× 104 km2,强度侵蚀面积从9.14×104 km2减至8.50×104 km2,剧烈侵蚀面积则从4.12×104 km2减至2.5×104 km2

虽然两期的遥感调查不完全具有可比性,但总趋势是明显的,即水蚀总面积有所减少(14.54×104 km2),减少的类型主要为轻度侵蚀(46.2×104 km2),但却增加了中度侵蚀面积(62.64×104 km2),其他强度的侵蚀面积亦有减少趋势。这一状况说明,我国水蚀防治虽有好转,强度以上侵蚀面积在减少,但中度侵蚀面积已高达81.82×104 km2,水土流失问题仍然严重。

从区域考虑,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在黄土高原、长江流域和松辽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约62.37×104 km2,其中严重水土流失面积43×104 km2,多年平均侵蚀模数3700t/(km2·a),多沙粗沙区高达30000~35000t/(km2·a)。每年有16×108t泥沙进入黄河,其中4×108t淤积于河床,使黄河成为地上悬河。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约57×104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2%,每年土壤侵蚀总量约24×108 t,尤其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比例达35%,约35×104km2,年土壤侵蚀总量达15.6×108 t。松花江辽河流域也是土壤侵蚀严重区域,其中中度以上侵蚀面积愈12× 104 km2,主要分布于漫岗丘陵商品粮产区,对农业生产构成极大危害。

严格地讲,在一定的相对稳定的地质时期内,水土流失受控于两种过程的作用,即涉及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种过程的共同作用。研究表明,在现代地质和气候未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人类活动是黄土高原现代水土流失加剧的根本原因。人为作用造成的天然植被的破坏,导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速率已由唐代以前7.9%的自然侵蚀速率上升到今天的25%。

我国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和日益严重,本质上是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引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方式的落后,进一步导致的对植被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造成的。

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多是由于盲目毁林毁草开荒和对土地养用失衡的不断加剧,造成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力逐年下降,并且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恶性循环的苦果就落到经济身上,土地生产力下降,经济贫困,甚至温饱不能解决。

打破生态与经济恶性循环的突破口必须打破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从恢复生态环境、创造有利于当地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小流域治理生态工程入手,通过保护环境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把农业经济建立在生物共生、物质循环再生的良性循环基础上,建立起一种具有整体性、地域性、集约性、高效性和可调控性的科学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