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态农业县

三、生态农业县

我国兴起的生态农业县建设,是生态农业在区域层次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形式,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找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路子。建设生态农业县,就目前而言,虽然仅有十余年的时间,但是从建设实践与发展趋势看,它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是我国在实现持续发展总的战略目标方面的一项成功的创举。

(一)生态农业县建设的意义与建设程序

1.生态农业县建设的意义

县具有行政职能与经济功能的相对独立性。从行政区划的角度,能够充分调动自身拥有的经济实力和运用政策等措施,发挥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能力;从自然区划的角度,它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点的自然群体,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只有在一定的区域内才可以发挥出生态系统的功能效益,否则户、村的生态农业建设与良性循环是脆弱的,经受不住较大的经济循环与生态环境的冲击与影响,因此,以县为单位加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县级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学方法在县域范围内进行生态农业的规划、设计,通过管理和实施建设,实现县域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它要在一个总体规划协调下,依据当地生态经济条件,以实现物质、能量高效利用,产业结构优化,体制合理,管理先进,经济发达,社会文明,自然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农村。通过县级生态农业建设,在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的同时,避免经济建设域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波折,特别要在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同时,自然资源能得到保护与培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能减少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寻求县域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2.生态农业县建设的目标与基本程序

(1)生态农业县建设的目标 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保育相协调;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有明显发展和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其具体做法要依据不同类型区的资源优势及生态经济问题,采取不同的重点。

(2)生态农业县建设的基本程序 生态农业县建设是面对一个县域的生态经济系统,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多领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此,首先要制定一个可以操作的生态农业县建设规划,通过县级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组织全县上上下下的力量来实现。它要求从区域内社会经济及自然资源现状出发,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生态系统“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以及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对区域内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做出适应当地生态优势及区位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的战略部署。图6.4为生态农业县建设的一般程序。

图6.4 生态农业县建设的基本程序

生态农业县建设要求依据区域内资源条件和生态异质性特点,在横向上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分区,依据各分区的生态经济特点、生态经济系统目前所存在障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设计符合当地条件的生态农业模式;针对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在纵向上要依据各行业、各部门的职能、条件和需要进行生态农业工程项目设计。各分区生态农业模式设计需要配置好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关系和比例,以及每个子系统内部的各级层次结构,并考虑创造良好的外部必要条件,使系统能适应本系统之外的大环境,所以分区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是规范农民生产行为的生产模式,是一种微观结构调控技术,是总体规划的微观化和具体化。生态农业工程项目设计则是由各行业或职能部门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根据当地优势条件,为解决障碍当地可持续发展问题所设计的以工程化、规模化、专业化为特征的项目。通过生态农业分区、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农业工程项目的设计,使县域生态农业建设成为一种网状系统工程。

(二)生态农业建设的成就与效益

农业部、水利部、林业部、国家环保局、财政部、科技部及国家计委等7部委从1994年起在全国开始了51个生态农业县的建设,使生态农业建设正式纳入政府行为,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引起了有关国际组织的关注,已有近10个生态农业试点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环境保护500佳”称号。2000年又启动了第二批50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目前已带动各省200多个示范县,全国生态县、乡、村已达4000多个。1994~1997年首批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分析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纯收入平均年增长分别达到8.4%、7.2%和6.8%,比前3年平均增长速度高4.7、4.5和3.3个百分点,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2、0.6和1.5个百分点。同时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利用状况明显改善,51个县的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治理率达73.4%,土壤沙化治理率达60.5%;森林覆盖率提高3.7个百分点;秸秆返回率达49%。

(三)案例——山东省五莲县生态农业县建设

1.概况

五莲县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地处鲁东南低山丘陵区。辖12处乡镇,634个行政村,51万人口,总面积1500km2,境内山丘起伏,群山连绵;其中山地、丘陵占86%。山地面积有513.67km2,占34.2%,丘陵面积899.17km2,占59.9%,零星小平原89.3km2,占5.9%。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经过分析,制约五莲县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量少、质量差;交通不便,区位优势不明显;能源短缺,直接影响到县域企业发展和农村用能源需要;水资源短缺。

2.阶段建设内容

(1)初期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该阶段是从脱贫致富开始的。尽管山区贫困落后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看,由于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造成林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是其根本原因。为此,五莲县将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与实现生态保育作为生态农业初期阶段的主要任务。在该阶段,五莲县以打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及解决农民温饱、改善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准两大目标为主;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突出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小流域治理;建设基本农田的同时,发挥林草业优势,建设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实现农林牧协调、全面发展与多种经营,阶段解决了贫困问题。

该阶段所采取的主要对策是:一是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二是抓好生态保护的植被建设;三是积极推进农村能源综合建设。

(2)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五莲县随着土地生产力不断提高,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农民收入也有了一定增加,农村经济实力的积累也有了一定增长,农村经济结果合理性也有所改善,但是五莲县农业生产仍然受到现代化手段投入(如化肥、农药、机械等)数量的制约。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障碍因子是现代化手段投入量,此外,要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必须加大生产与缓解现代化手段投入的力度,即增加农药化肥等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投入效率,通过种植业、养殖结构的调整使农业从产量向产值转化。

该阶段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进一步加大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力度,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并为“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机结合,开拓市场创造了条件;二是在山区生态治理与建设上,进行综合的生态布局;三是依据资源潜力、市场条件和投入基础,进一步调整大农业结构,通过农林牧综合发展,进一步努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及其外部投入的效率;四是在第一性生产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按照食物链原理,大力发展养殖业,加大第二性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工各业的规模化,商品化生产打好基础。

(3)产业化阶段 目前五莲县已开始迈向生态农业建设的新阶段,即产业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经济的腾飞,为此,农业生产必须从产量向产值转化,产品产量向产品质量转化。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一是以标准化生产为方向,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二是突出抓好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三是以国内外市场为依据,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与运售等的乡镇企业;四是立足丰富的田园风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五是注重科学技术,不断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

3.生态农业建设的效益

五莲县自1987年就开始进行县级生态农业试点,到1993年建设生态农业试点乡(镇)8个,试点村120个,试点面积6.2hm2,已占全县总面积的31%。试点过程中,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合理匹配农、林、牧、副、渔,进行了流域治理,庭院经济开发,农村能源开发,旱作农业,立体种植,保护地栽培,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农业生态工程建设;总投资17514万元,投劳1880万工日,建成了以林促农、以农促牧、以牧促农林、以农林牧促加工的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县。其效益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资源利用率和土壤地力大幅度提高 2001年,全县粮食总产达20.9万吨,土地复种指数达195%,光能用率达0.88%,耕层土壤有机质达到1.21%,合理施用化肥比例达69.8%,畜禽粪便资源化率达到84.3%,淡水养殖面积占全县水面积的95%;省柴节煤灶普及率达98%,推广使用沼气农户1.6万户;秸秆还田面积达40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70%。

(2)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抗灾能力明显增强 2001年,全县105万亩宜林山滩已造林96.5万亩,全县经济园林面积达4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农村病虫害防治率达到了31.6%;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8%;矿山土地复垦率达到了67.6%;地表径流数减少到每平方千米17.6万立方米,比1978年降低60%,土壤侵蚀模数减少到1527t,比1978年减少75%,局部气候得到有效改善。全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全部达到了100%。

(3)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内部结构日趋优化 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比例由“八五”初期的53∶27∶20调整到22∶47∶30。其中,在农业内部,林牧渔业的收入已占农业总收入的46%以上;种植业中非粮食作物收入占到64%;畜牧业中非传统养殖收入占到了80%。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其中,山区实现的直接收入和带动的相关产业收入达到4000多万元,旅游业逐步成为五莲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4)社会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1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达到2.52亿元,连年实现收支平衡。以林促农,以农促牧,以牧促农林,种、养、加相互促进,贸工农有机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同步提高的具有五莲县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已取得显著成效。山清水秀、林多粮丰的良好农业生产环境,还为五莲县的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向发达阶段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