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效益分析

三、效益分析

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的同时,使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迅速提高。在提高当地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生产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民致富。在实施水土治理生态工程的地区均可见到脱贫致富的显著效益,绿色植被率大大提高,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大大提高,逐渐向良性循环转化。

例如,黑龙江省拜泉县以水土治理为中心的生态农业技术应用前后生态经济系统变化情况如下。199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总收入和人均收入分别由1985年的2.68亿元、2.2亿元和286元,提高到了8.6亿元、11.4亿元和1613元。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总产量由1985年的4.06亿千克提高到6.4亿千克;牧业产值由3070万元提高到2.4亿元,黄牛、生猪、大鹅发展到14万头、41万头和148万只;乡镇企业产值由2327万元提高到6.7亿元;庭院经济产值由2000万元提高到1亿元。治理后的坡耕地减少径流37%,泥沙流失量减少58%,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39%,风速降低58%。空气湿度提高10%~14%,蒸发量减少14.6%~17.8%;连续九年没发生风剥灾害;森林覆盖率由12.7%提高到20.3%。

又如,在黄土高原地区试验的植物篱生长不到三年,土壤有机质提高了约15%~70%,全氮提高了50%以上,全磷有少量提高,随着时间推移,土壤肥力仍会不断提高,并实现增肥增产目的。目前,黄土高原坡地农业主要有传统坡耕地农业和土坎梯田农业两大类。农业实践证明,传统坡耕地农业往往加重水土流失,降低土地生产潜力,因而人们逐渐采用土坎梯田方式进行改造。梯田被证明在防止土壤侵蚀,改善生产条件,促进产量提高上具有巨大作用,因而在黄土高原区域被广泛采用。但修建梯田投工、投资、投料较多,规模经营操作难度较大,因而不少坡耕地还难于实施梯田工程。利用植物篱方式对坡耕地或荒坡地进行农业技术改造,建立植物篱农林复合体系,在经济产出上取得了明显效益,因而也是未来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