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沼气为纽带的复合系统模式
(一)“四位一体”保护地生态农业模式
1.模式概述
农业生产受气候影响,冬季风大且气温低,即使温室大棚也需大量能源供暖,冬季温室生产成本高,因地区能源紧缺,限制了冬季农业的经济发展。利用开发再生能源——沼气、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合理配置,形成了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人畜粪尿为肥源,实行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四位一体保护地复合生态农业模式(以下简称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图5.5)。其效应为:解决了农村生活用能(照明、炊事等);猪、鸡增重快,肉料比下降,蛋鸡产蛋增加;生产蔬菜不仅产量高而且无污染。
图5.5 “四位一体”保护地生态农业技术设计平面示意图
2.模式结构
(1)日光温室 场地宽敞、背风向阳、没有树木或高大建筑物遮光的地方,一般选择在农户房前。总体宽度5.5~7m,长度20~40m,最长不宜超过60m,一般面积为80~200m2。模式的方位坐北朝南,东西延长,如果受限可偏西,但不能超过15°。对面积较小的农户,可将猪舍建在日光温室北面,在其一端建15~20m2猪舍和厕所(1m2),地下建8~10m3沼气池,沼气池距农舍灶房一般不超过15m,做到沼气池、厕所、猪舍和日光温室相连接。
日光温室与普通温室相同,温室骨架设计采用固定荷载10kg/m2;其墙体厚度,一般后墙及外山墙厚度50~60cm,也可采用24cm和12cm之间留空心建成复合墙体,用土干打垒墙厚度大于80cm结构。
(2)沼气池 沼气池最佳位置的选择:为了提高沼气池冬季的温度,修建的沼气池必须居“模式”的中间,防止冬季外围冰冻层侵袭,避免降低池温。
沼气池是由发酵间、水压间、储气间、进料口、出料口、活动盖、导气管等部分组成。进料口、进料管分别设在猪禽舍的地面和地下,进料口、出料口及池盖中心点位置均在“模式”宽度的中心线上;为了便于日光温室蔬菜施肥和出料口释放CO2,把出料间(即水压间)建在日光温室内。
在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地下水处理是建池的一大难题,为了保证建池质量,采取挖渗水井的办法,在池坑挖好后,砌筑之前,将渗水井挖好,渗水井有两种,即:地势较高水位较低的地方,水量小,可直接在沼气池坑低部挖渗水井;在地下水位高,水量大的地方建池,在池外挖渗水井。
(3)猪舍“四位一体”模式的猪舍建筑原则应是“冬季增温保温,夏季降温”,为此应注意:猪舍应建成后坡短、前坡长、起脊式圈舍,东西长度以养猪规模而定,但不少于4m;由猪舍后坡顶向南棚脚方向延伸1m,用木椽搭棚,起避雨遮光作用;前坡舍顶与“模式”南棚脚之间用竹片搭成拱形支架,在冬季支架上面覆盖薄膜,南面建围墙,北面留人行道;在猪舍后墙中央距地面1.3m处留有40cm的通风窗,以便夏季通风;在日光温室与猪舍间,砌筑内山墙,墙中部留出高低两个通气孔,作为O2和CO2气体的交换孔。排气口大小和数量根据养猪数量而定,面积20m2猪舍,养猪20头以内,设直径为30cm圆形排气口一个;在猪舍靠北墙角建1m2的厕所,厕所蹲位高出猪舍地面20cm,厕所蹲坑口与沼气池进料口相连;在地面上距外山墙1m处建碟形溢水槽兼集粪槽,猪舍地面用水泥抹成5%的坡度坡向溢水槽(猪舍地面高出自然地面20cm),溢水槽南端留有溢水通道直通“模式”外,防止夏季雨水灌满沼气池的气箱。
3.案例与效益分析
(1)案例简介 辽宁省大洼县地处盐碱湿地生态区,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有:无薪炭林,烧柴只靠稻草,每年烧掉大量的造纸工业、编织业原料,农村人均耗能折470kg标准煤,这制约着农村人口致富;过去该地区蔬菜奇缺,夏季青菜供应及冬贮白菜均由外地购入,既不能满足生活所需、也相应提高了生活费用、更不利于经济发展;该县发展牧业,但缺乏饲料,故牧业发展滞后,直接影响着耕地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全县农村每户房室庭院占地6.1亩,总面积为耕地面积的7.1%,长期闲置或利用不当,浪费了资源;农业生产受气候影响,冬季风大且气温低,即使温室大棚也需大量能源供暖,冬季温室生产成本高,因地区能源紧缺,限制了冬季农业的经济发展。
通过分析,确立了利用开发再生能源——沼气、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合理配置,形成了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人畜粪尿为肥源,推广了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技术。
(2)经济效益 据1996年统计,辽宁省推广该技术的农户种菜、养猪(禽)纯收入平均达5000元,年增加纯收入40762.5万元,6年累计增加纯收入达102975.5万元;每年形成新增能源57228t标准煤,6年累计新增能源达154156t标准煤,折合人民币4316万元;形成年节电571万千瓦时,6年累计节电1537万千瓦时,折合人民币538万元;利用模式养猪时间由敞圈养猪的10~12个月缩短为5~6个月出栏,料肉比由敞圈的(4~6)∶1下降到3.5∶1,模式养猪每增重1kg,节省饲料0.5~1.88kg,累计节省饲料14493万千克,折合人民币23188.8万元,降低了养猪成本,缩短了育肥期。
(3)生态效益 据1995年前的统计,大洼县有5200个“四位一体”试验示范户,用上干净无污染的沼气做燃料,年节省稻草万余吨,解决10万亩的稻草还田,留高茬25万亩,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解决了粮食生产中持续高产的土壤潜在危机,同时消除了稻草、垃圾、小灰乱扔的现象。
每头猪每天平均呼出CO21032L,在育肥的150天中共呼出15.48万升CO2,平均每户年养猪6头,共呼出CO292.88万升。这些CO2通过大棚内的通气孔用于作物的光合作用,不但增加了日光温室的气体肥料,使作物增产20%~30%,而且减少了CO2的排放量。清洁能源——沼气代替了柴草、秸秆,也减少了CO2排放量,减少了烟尘对环境的污染。
厕所、猪舍与大棚的结合,减少了粪便的污染,全县5200个生态户每年可减少5.1万吨粪便排放(按人口和户均养猪计算),废物用做沼气发酵原料,消除了污染源,每年积造农肥5万吨,对提高农作物产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人畜禽粪便直接进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大量的传染病菌、寄生虫卵在池内被杀死,减少了病源,切断了对农村水污染的渠道,抑制了疾病的发生。
(4)社会效益 该技术的推广,使北方冬闲变冬忙,淡季变旺季,缩短了生猪饲养周期,增加了一项产出和市场蔬果肉供应,繁荣了整个社会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丰富了城镇居民的“菜篮子”。另外,还安排了大量的闲散劳力和剩余时间,促使人们不断地学习,增强了农民学科学的意识,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二)丘陵山区“猪、沼、果”一体化生态农业模式
1.模式结构
丘陵山区“猪、沼、果”一体化生态农业模式包括林业工程建设、畜牧工程建设、沼气工程建设、水利配套工程建设及其综合管理。其模式图见图5.6、图5.7。
图5.6 丘陵山区“猪、沼、果”一体化生态农业模式结构图
图5.7 “猪、沼、果”一体化生态农业示意图
(1)太阳能猪场 猪场建在山体上部、果树上方、水囤下位的南面背风向阳平坦的坡面上,猪舍坐北朝南,东西向排列。在猪舍的一端建有与猪舍走廊相通的加工贮料室、饲养人员工作室和宿舍。猪舍为单列式一面坡半敞棚建筑。单列建设10~12间(一栋)猪舍,生猪存栏规模为80~100头,年出栏生猪150~200头。超过6.67hm2(100亩)的山场,可在下阶的平面上并列建设相应规模的猪舍。猪舍地面平整不光滑,利水。冬季夜间舍内温度在8℃以上,日间舍内温度在18℃以上;夏季要通风凉爽,郁闭度70%以上。
每间猪舍跨度为570cm,养猪圈舍面积不小于300cm× 360cm。北墙距地面100cm处开设一扇70cm×50cm通风窗(冬季封闭)。靠北墙留100~120cm宽走廊通道,通道的两端高有门口。自走廊往南依次建100cm高、12cm厚的猪舍隔墙,宽50cm,深25cm食槽和鸭嘴式自动饮水器,100cm高、37cm或24cm厚的南圈墙。
猪舍地面比周围地面高30cm,北高南低,有2∶100到3∶100的坡降,15~20cm碎石水泥基础,上为1∶2.5水泥防滑地面。顶棚北向滚水,由上至下依次为水泥瓦、草泥、苇帘、橼子、檩木结构。猪舍南墙与沿檩之间拉上8号铁丝网,冬季罩上塑料薄膜,膜的透光率不低于0.72。采光面积与猪舍地面面积比不小于0.7∶1。
(2)沼气工程 北方地区沼气池通常℃以上,以35℃为最佳,不能低于10℃,每立方米料液产气量不低于0.2m3。
依据猪场设计的存栏规模确定池体容积大小,存栏100头育肥猪的太阳能猪场配建的沼气池(主体发酵池、水压间)的容积最小不应低于30m3。生猪日产鲜粪按3kg/(日·头)计量。入池粪便按1∶3比例加水,池内干物质与水的比例为1∶9;原料地池内发酵腐熟周期为23~40天。沼气池主体发酵池为1/3气容、2/3料体。
沼气池建在猪舍内猪床的下面。主体发酵池、水压间按东西排列。沼气池的主体发酵池与水压间要求用混凝土浇注,内径大于350cm时,池体拱盖部位加注钢筋。
(3)贮肥池 贮肥池建在猪舍墙外,也可建在下阶水平沟上。贮肥池与水压间有管道相通。水压间的沼液溢口高在距地面以下20cm处,排出的沼液自行流入贮肥池。贮肥池可用砖、石砌块,水泥砂灰抹面,在底部设一沼液排放闸门,用软管疏通。
(4)水利配套工程 蓄水池建在猪舍、林业等设施方的背风向阳处,容积为20~30cm3。蓄水池建设采取地上或半地下式方式,在水泥基础上建圆形双层夹心墙体,内壁为钢筋水泥浇注,或水泥砂浆砌体,内层套水泥砂灰,外壁为砖灰防风保温砌体,中间充填锯沫等防冻保温材料;顶盖用水泥拱顶或水泥盖板,墙体上沿留一溢水管孔,低部设置进出水管道。蓄水池的引水管道、排放管道应埋在土层下边。根据需要,对养殖场和果园配置供水和灌溉。
2.“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的管理
(1)养殖场及沼气池管理
·饲养畜禽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按照地方畜牧部门防疫规划建立无疫病养殖场。严格搞好预防性消毒、灭病工作。
·坚持早、中、晚三次清扫粪便入沼气池和冲洗圈舍。圈舍内的排粪沟最低处向墙外开设一排水口,沼气池入料口处设雨水挡板。
·严禁农药废水、消毒药水、酸性和碱性水流入沼气池。
·饲养的畜禽品种按地方政府规划和饲养管理技术规范执行。
(2)果树管理
·果树根部追肥:在果树生长期,结合浇水施入沼渣。沼液肥。在贮肥池内按肥水1∶3的比例加水,搅拌后打开排放闸门,使沼液随水顺管道向果树盘(树埯)内自行施肥浇水。
·叶面喷肥:在5~8月份,采取中层清液(沼液),用纱布过滤后,按肥水1∶2比例加水,5~7天喷施一次。
·整形修剪:按规定对果树进行。此外要坚持促花保果、疏花疏果、防治病虫害等常规管理。
(三)缺水地区果园“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
1.模式简介
缺水地区果园“五配套”生态农业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太阳能为原动力,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粮、果,草、粮、牧有机结合,协调配套发的良性循环体系。现以西北地区推广的果园“五配套”生态农业技术加以介绍。
模式组分为果树、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及蔬菜等,)饲料作物,猪禽,腔肠动物(蚯蚓)及食用菌。基础设施为一眼40m3的水窖,一口8~10m3的沼气池,一座10~20m2的畜禽,(饲养4~6头猪,20~40只鸡),一座10~15m2的简易看护房。采用渗灌及秸秆覆盖技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沼气技术提高系统内能量转化效率。
生产以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果树为主体,兼营食用菌生产。兼具农产品生产、果品生产及水土保持功能。饲养业生产以猪、禽生产为主并为种植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源。沼气池则为联系初级、次级生产的纽带。这不仅为生产生活提供廉价能源,同时也间接地减少了对天然植被的破坏,对水土保持有重要意义。针对黄土高原区域水源奇缺的客观现实,修建水窖与渗灌及秸秆覆盖技术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利用效率及初级和生产水平,使生产系统经济收益大幅度增加。
2.模式结构
(1)沼气池 一般沼气池采用圆锥形水压式沼气池。沼气池由发酵间、贮气室、进料口、出料口(水压间)、活动盖(口)导气管等部分组成。导气管设置于贮气箱顶部活动盖上,为铁管或硬质塑料管、陶瓷管,与输气管相连,将沼气送出供使用。
建筑材料:包括胶质材料和骨质材料两种,前者包括水泥、石灰等,后者包括砖、碎石、卵石、石块等。禁止使用欠火砖普通黏土砖。建池石料应组织紧密,均匀无裂缝无风化现象。石灰不能单独作胶质材料建池,应掺加到水泥砂浆中去,可增加水泥砂浆的韧性、保水性、易和性。砂是混凝土和砂浆中的细骨料,质量要求较高,凡建池用砂、其含泥量不得超过砂重的3%;含云母量不得超过砂重的0.5%;不得含有树叶、杂草等;最小粒径不得低于0.15mm,最大粒径不得大于砌块灰缝的1/3。
沼气池建池规范:要求立体池的形状、容积和深度圆、小、浅。容积以8~12m3为宜。主池内总高度不得超过2m,池上覆土厚度一般为0.3m。
另外,沼气池与厕所、畜舍相通,使人畜粪便不断自流入沼气池。有利于均匀产气,节省进料劳力,还有利于粪便管理,改善环境卫生。进料口、出料口、活动盖口均必须加盖。并有灯炉具、压力表、塑料输气管、开关、出料器械、储粪池六配套。
(2)水窖 一般采用缸窖,其优点为规模小窖积大。选建缸窖的具体做法为先选好地形,挖直径60~70cm的窖筒子,深度为1~2m。以下接旱窖,边深挖边慢慢扩展,挖深2~3m,底部直径达到3~5m为度,然后再接水窖。水窖部分,挖时要逐渐由大缩小,深度4~5m,底成锅底状,直径1~1.5m,进水口应通往旱窖。窖内要用红胶泥钉窖,以防渗漏。
建窖的方法是用红胶土、晒干打碎、堆放在水坑中用水浸泡,时间越长越好。土块泡化后打成胶泥使用。然后在窖内壁上掏扣带或挖玛眼,扣带宽7~8cm,深15cm左右,玛眼一般长宽各8cm,深15cm左右。按三角形排列并应注意挖玛眼时应向下倾斜,以便挂泥。然后反合好的胶泥搓成7~8cm粗、20cm长的泥条,醮些用胡麻或榆树皮熬成的水,用水摔进扣带和玛眼,并均匀摊开露在外面的胶泥。窖底胶泥层厚度应为15~20cm,窖壁的胶泥可保持5~6cm厚,外露的胶泥摊开后用锤砸实,称锤窖。锤窖要在一天内插完,以后还要经常的锤打,一直到胶泥干了而又不显裂纹为止。
(3)节水措施 采用渗灌与秸秆覆盖技术相结合的节水技术。在有库、井、站等灌溉条件的果园配套渗灌设施,可以扩大灌溉面积数十倍。具体做法为在果树行间埋渗灌管道,埋深30~40cm,在渗灌管上每隔1m交错水平扎一直径2mm左右的小孔,地头建一8m3左右的渗灌池,利用高差将水压渗到果树根系;在旱地每亩覆盖750kg左右的麦秸或其他作物秸秆。可多蓄水130m3,相当于二次灌溉或100mm的自然降水;在果园种草覆盖,可以起到保墒、抗旱、增草促畜、肥地改土的作用。
3.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人厕、沼气池、畜舍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人有厕,畜有圈,卫生条件大为改观。人畜粪便及时入池,铲除了蚊蝇滋生之地。经过沼气池密封发酵,寄生虫卵及病菌绝大部分均被杀灭。大大减少了各种人畜疫病的发生、传播机会。沼肥施用于果园,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结构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农业持续发能力得以增强。建植果园不仅可生产大量果品,而且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改善,部分遏止了水土流失,使用沼气,煤、柴消耗减少,向大气排放的烟尘及有害气体数量降低,有利于大气环境保护,由于柴耗减少,更有利于天然植被的保护,有利于保持水土。
(2)经济效益 该模式实行人厕、畜舍、沼气池三结合,舍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舍内上层放笼养鸡,鸡粪喂猪,猪粪下池产沼气,立体养殖,多种经营,效益倍增。冬季暖棚养殖,配合沼液养猪技术的应用,可节省饲料40~60kg,提早出栏40~60天。每头猪增收节支100~200元,沼渣、沼液用于果树,每亩可节约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费用400多元,而且果品质量显著提高,商品率由65%提高到90%以上,每亩可增收500kg左右的商品果,增收600元,使用沼气可节省煤柴1~2t,节电200kW·h,折合人民币160~260元。整个系统年增收节支数额可达5000~8000元。
沼液养猪、养鱼,每吨分别可获208元及100元的收入。每吨沼渣的价值也在100元上。这说明沼气除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优质燃料外,经过厌氧消化的沼液、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料和可再生饲料的价值远远高于产气效益,应充分认识其价值,将其用于最适合的方面,使其产生最佳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