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中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传统农业中的生态学思想
全球历史上,若干由于生态破坏而酿成的悲剧至今仍让人们记忆犹新。例如,一些古代文明的发祥地,由于人口增长、盲目扩耕、过度放牧、砍伐森林、战乱等原因,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和盐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进而从根本上破坏了人们生存和社会文明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曾经一度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从此衰落了,如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帝国、玛雅文明等。幸运的是,同样是农业文明古国的中国,由于长期以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传统农业,中华民族古代文明没有衰落,而且一直得以延续下来。迄今,种植业在中国的发展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美国著名农学家金氏(F.H.King)在1911年就为中国有“40个世纪的农民”所反映的农业持续性感到震惊。
中国传统农业在农业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哲理理念和具体技术备受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推崇,与现代生态农业理论在不少方面有共同点,是当代中国生态农业的基础,在今天仍然可被借鉴和利用。
中国古代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学说解释和处理自然界的奥秘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周易》通过研究生命现象来探讨自然和社会现象,有“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的记载。而“金、木、水、火、土”,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组成和自然界各种物质与事物相互之间相生相克关系的认识。中国农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遵循着这种朴素的系统生态观,并以全面、整体和联系的观点来协调其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形成适应自然条件、对环境和资源条件扬长避短的、符合不同朝代和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农作模式及其支持体系。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态学思想与传统自然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它们都以整体观、联系观和动态观来观察和解释世界,主张“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参”。关于传统自然观,《道德经》作了具有代表性的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中的“一”就是元气;由元气生出阴阳二气,谓之“一生二”;由阴阳二气化生出天地人,谓之“二生三”;再由天地人化生出万物,谓之“三生万物”。“冲气以为和”,就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对立统一。
中国古代的“三才”思想,是指“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思想,认为“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是取得成功、维持繁荣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是一个以农桑为主的传统农业国,“靠天吃饭、靠地立身”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如《荀子·富国》中写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齐民要术》提出:“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天(地)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当代社会和今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儒家对破坏和灭绝生物种群的行为以及人们不断膨胀的物质贪欲深恶痛绝。为了维持自然界的正常运转特别是生物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禁止人类破坏自然和生态行为的主张,要求人们不能采用灭绝动物物种的工具;不能采用灭绝动物物种的行为;禁止从根本上违背生态学季节律的行为,以便维护生物的可持续生存等等。此外,中国传统道家还提出了“道、天、地、人”的“四大”和“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和生态行为准则,其本质也是把自然(天、地)与人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考虑,强调建立一个和谐协调的统一体,认为应该让自然万物以自己固有的方式生存和发展,不能将人类自己的主观价值尺度强加于自然,让自然万物自由地发展,这也是道家“无为”的态度。道家的老子将一切有悖于“道”或“自然”的行为都列入禁止的范围。他们从自然主义的立场出发,要求人们禁止破坏生态和自然的行为,提出了一些具有自然保护价值的对策,这对今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中国传统农业非常讲究农牧结合,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家庭为单元的小型综合农业以来,这种以家庭为经营单位、重视衣食自给自足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占据着农业的主导地位,而且各个朝代都曾经出现过不少规模较大、综合经营的庄园,至明清近代时期出现大量农林牧复合经营系统,这些都体现了以系统观点构建和优化农业结构,达到充分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实现各业互相依赖、互相促进,达到良性循环、整体优化的目的。例如,在对资源保护和生物间相生相克关系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多种林果、农作物和畜禽鱼进行合理搭配与布局,创造了许多至今仍在广大农村广泛应用的结构模式,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高效。
(二)传统农业实践的现实意义
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当借鉴传统农业注重整体、协调、良性循环、区域分异的朴素生态学思想。在化肥农药等辅助能使用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自然生态过程,利用生物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达到尽量避免滥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等工业辅助能,减少其负效应;同时又能符合大量输出农产品的现代商品农业的要求,对输入的必要的人工辅助能(良种、肥料、农药、动力等)进行调节和控制,协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运行中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图1.1)。
图1.1 从传统农业实践启示中获得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技术
从传统农业知识中学习有价值的生态模式、技术和方法,是现代生态农业立身之本。我国目前许多正在推广应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就是在总结传统农业经验基础改进而来。如珠江三角洲的“桑(蔗)基鱼塘系统”,就是最为经典的复合生态农业系统之一;在云南西双版纳,人工种植铁刀木(Cassiasiamea)的传统薪炭林技术,在保护当地的热带森林植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云南、广西、海南等民族地区传统经营的樟树-茶叶、桤木-茶叶、八角树-砂仁、杉-砂仁(益智)等合理生态配置的立体林业模式,正是当代农林复合系统(Agroforestry)的原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