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四、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

(一)基地选择

无公害茶叶基地的环境条件应符合NY 5020的规定。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发挥茶树良种的优良种性,便于茶园灌溉和机械作业。应根据地形、地貌等条件建立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建立完善的水利系统,做到能蓄能排。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宜种茶的空地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要建立防护林,主要道路等要种草。但所种树木或草类不能与茶树有相同的病虫害。除北方茶区外,其他茶区集中连片的茶园可适当种植遮阴树,遮光率控制在20%~30%左右。对覆盖度低于50%的茶园应通过补植缺株,合理剪、采、养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度。

(二)茶树种植

茶园开垦要注意水土保持。平地或坡度小于15°的缓坡要等高开垦。坡度大于15°,小于20°的园地要建设内倾等高梯田。坡度大于20°的应退耕还林或还草。开垦深度在50cm以上,在此深度有明显障碍层的应破除障碍层。茶园与四周坡地荒山、林地、农田应设隔离沟。茶树一般采用单条或双条栽方式种植。种植前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机肥和矿物肥料为主。

(三)土壤管理和施肥

要定期检测土壤肥力及重金属含量,一般要求每两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采用地膜覆盖等措施提高土壤保土蓄水能力。杂草,修剪枝叶或覆盖秸秆等覆盖材料应未受到有毒或有害物质的污染。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宜间作豆科绿肥,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防止水土流失。当土壤pH<4.0时,可根据需要用白云石粉、石灰等调高pH值。当土壤pH>6.0时,应多选用生理酸性肥料。当土壤含水量低于70%时,茶园宜节水灌溉。灌溉用水要符合NY/T 5020—2001的要求。应根据土壤的理化性质,茶树长势、预计产量、制茶类型和气候条件,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数量和施肥时间,实施茶园平衡施肥,防止茶园缺肥或过量施肥。无公害茶园宜施用茶树专用肥料,避免单独使用化肥和矿物源肥料。鼓励多施有机肥,农家肥等有机肥料在施用前应进行无害化处理,微生物肥料应达到NY/T 277的规定。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于当年开沟深施,施肥深度为20cm以上。施用量根据土壤条件和茶树需肥状况而定。追肥以化肥为主,化学氮肥每亩每次施用量(以氮计)不超过15kg,年最高总用量不超过60kg。不施用硝态氮肥。根据茶树的生长状况,可施用经农业部登记注册的叶面肥。叶面肥应与土壤肥料配合施用。采摘前10天停止使用。

(四)病、虫、草害防治

无公害茶园的病、虫、草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茶园整个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滋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茶园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的范围。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配合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不用高毒、高残留及“三致”农药。

1.农业防治

选择茶树品种时应选择对当地病虫害有抗性的品种。茶叶应多次、多批、及时采摘,抑制假眼小绿叶蝉、茶白星等危害芽叶的病虫。通过修剪控制茶树不高于80cm,减轻毒蛾类,蚧类,黑刺粉虱等害虫的危害。秋末宜结合施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次年在土壤中越冬的鳞翅目和像甲类害虫的种群密度。将茶树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可有效防治叶病类和表土中越冬的害虫。

2.物理防治

采用人工捕杀的方法减轻害虫危害。利用害虫的趋势,采用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诱杀等。采用机械或人工清除杂草。

3.生物防治

注意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的害虫天敌,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可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4.化学防治

加强病虫害的预报工作,做到有针对性地用药,未达到防治指标或益害虫比合理的情况下不用药。宜低容量喷雾,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喷雾,茶叶中下部害虫建议侧位低容量喷雾。有限制的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对于禁止使用的农药不得在无公害茶园使用。严格按照GB 4285、GB/T 8321的要求控制施药量和安全期间隔。非生产季节宜选用矿物源农药。

5.茶树修剪与采摘

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树冠,复壮树势。对于重修剪和台刈改造的茶园应清理树冠,可用波尔多液冲洗枝干,以防治苔藓和剪口感染等。覆盖度大的茶园,应进行茶行边缘修剪,保持茶行间20cm左右的间隙,以利于田间作业和减少病害。修剪后的枝叶除病虫枝和粗干枝要清理出园外,其他的枝叶要留在田里,以培肥地力。根据茶树生长特点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按照标准,适时采摘。对于用机采的茶园,采茶机要用无铅汽油或机油,防止污染茶叶、茶树和土壤。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盛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质变或混入有毒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