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学防治技术

四、化学防治技术

正确选择农药品种,严格控制农药的安全使用间隔期,提高农药的使用技术,做到科学、安全、合理用药。目前,在一些情况下完全不使用化学农药、植物激素和化肥还难以做到,但必须严格控制科学使用。

(一)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特别是水果和蔬菜生产中,必须严格控制,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例如三九一一、一六〇五、一〇五九、六六六、DDT、五酚钠、硫丹、呋喃丹、甲基异柳磷、甲胺磷、内吸磷、磷化锌、氧化乐果、久效磷、杀虫脒、三氯杀螨醇、氟乙酰胺、苯菌灵、有机汞制剂等农药,都必须严禁使用。

(二)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在果蔬生产中允许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但必须符合使用剂量与安全间隔期。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别。

1.除虫菊酯类农药

这类农药用量小,低毒或中毒,在环境中分解较快,蔬菜上的分解半衰期一般为2~3天。

2.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用量一般均在75g/hm2以下,其中有些具有虫、螨兼治的作用。该类农药残效期长,相应在果蔬上的残效期也较长。

3.低毒而无“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有机磷农药

这类农药如马拉硫磷、辛硫磷、甲基辛硫磷和乙酰甲胺磷等。这类农药分解快,在蔬菜上的残留量一般较低,但不少有机磷农药具有急性毒性高、或具有潜在“三致”作用而不能进入安全农药之列。

4.新开发的有机氮杀虫剂

此类农药一般暂缺乏完全的评价,但从它们的低毒、低用量和无“三致”作用的阳性试验结果可估计它们为安全或较安全的杀虫剂,如吡虫啉、氟虫腈、虫螨腈、丁醚脲、啶虫脒、抑食肼、吡螨胺等。

5.无“三致”作用的杀菌剂

在蔬菜生产中常用的安全和较安全级的杀菌剂有甲基托布津、甲霜灵、乙烯菌核利、粉锈宁、扑海因、多菌灵、菌核净、速克灵、噻菌灵、菌毒清、DT杀菌剂、双效灵等。

6.无“三致”作用且对蔬菜作物不敏感的除草剂

在蔬菜生产中常用的安全和较安全级的除草剂有敌草胺、除草通、异丙甲草胺、乙草胺、丁草胺、禾草克、高效盖草能、精稳杀得、拿捕净和克芜踪等。磺酰脲类除草剂虽然用量低,但因对一些蔬菜敏感而不宜使用。

7.生物源农药

大部分的微生物源农药为安全级和较安全级,如苏云金杆菌、青虫菌和诸多的农用抗生素。当前应加大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如楝素、藜芦碱、苦参碱、茴蒿素等。

在生态农业生产中,应优先选用安全性好的生物农药和高效低的化学农药,对一般常用农药必须有选择性的使用。目前常用农药,如敌敌畏、乐果、敌百虫、福美双和百菌清等,据文献报道,这些农药对动物具有“三致”作用,应慎重选用。

(三)改进农药使用技术

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中,正确选择使用农药品种和提高农药使用技术是同等重要的环节。

1.搞好预测预报,做到适时用药

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是适时用药的关键,在准确预测预报的基础上,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危害的经济阈值,确定施药时间及施药技术,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

2.遵守有关规定,做到安全用药

国家和有关部门对农药的安全使用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了在各种作物上使用的农药品种、剂型、药量、施药方法、次数和安全间隔期等,对这些规定必须严格遵守,更不能滥用农药品种和随意增加农药用量和药液浓度,要做到科学用药。

3.合理用药,减缓抗性的发生

由于用药不科学等因素导致病虫抗药性的迅速增强,为此,在防治中应做到: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使用残效期短的品种,以降低农药的选择作用,必要时对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交替使用,以减缓抗性的产生;选用复配农药,可起到主治某种病虫害和兼治其他病虫害的作用;使用增效剂等。

4.减少大棚蔬菜的农药污染

大棚的封闭式条件,导致了两个新的农药污染问题:一是农药在作物上的分解速度慢,容易发生农药残留量超标现象;二是喷药后大棚空气中的农药残留量高,而且不宜扩散。因此,在大棚施药时,应当选用高效低残留农药;改善施药方法和施药机械;适当放风,加速农药扩散。

5.改进施药技术

目前一大批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得到推广应用。如杀虫剂中的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杀菌剂中三唑类、苯并咪唑类、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等内吸性杀菌剂,除草剂中的三嗪类、酰胺类、磺酰脲类除草剂,以及一些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制剂已由原来的乳剂、粉剂发展到气雾剂,胶悬剂、水分散粒剂、种衣剂、颗粒剂、片剂和熏蒸剂等。为提高农药的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用量,研究提出采用涂茎、滴心等隐蔽施药方法,或使用药剂拌种及种衣剂等。此外,改大量常规喷雾为超低量、低容量喷雾,配合施药器械改进推广小孔径喷雾技术,利用静电喷雾等,可大大减少农药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