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的循环经济意义
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并融入现代科学技术,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为核心,而循环经济的思想更是贯穿于其中。
例如,精耕细作、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髓。在数千年的农业实践中,中国的农业并没有化肥的生产与使用。在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的条件下,实现了“地力常新”,成为世界古代文明起源国中仅有的极少数没有出现地力衰竭的国家之一。中国传统农业对土壤可持续利用的经验深受世人推崇,美国农业土壤学家F.H.King在《四千年的农民》和W.C.Lowdermilkd在《征服土地的七千年》中,向世人介绍了中国传统农业用地养地的大量实例。并且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国传统农业在没有外来现代投入条件下,能够持续数千年而地力不衰竭,其秘诀在于实施了“无废弃物的农业”。可以说,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内部的物质循环利用,正是当今循环经济思想的原始体现。
生态农业十分强调物质的循环利用。根据物质在生物圈中具有沿着特定途径,从周围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回到周围环境的物质循环规律,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使不易循环的物质进入循环,并尽可能增加循环利用的中间环节。
多层次利用物质和能量,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生态农业经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比传统的经营能更有效地进行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减少营养物质外流。这样不仅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改善环境质量,而且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除了多层次多途径利用物质外,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还为提高生态农业经营的效益提供了其他的理论指导。例如,可以采取措施加快微生物的分解过程,促进有机物向无机物的转化,从而提高储存库向绿色植物生产者输送养分的能力,加快营养物质的循环过程。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农村是以传统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也同样经历了高强度、低效率、集约化经营、高环境胁迫的过程,成为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压力中,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与保护和建设的紧迫性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依靠各种生态工程乃至形成以农产品生产为核心的生态产业,系统内生的植物性、动物性蛋白资源(可再生),以及以沼气为中心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将有助于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正是循环经济思想的具体体现。
正是由于其所蕴涵的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循环经济理念以及对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才受到了世界上的广泛关注与赞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称“中国生态农业在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先锋作用”,并将其作为适合第三世界发展的成功模式重点推广,许多生态农业试验点先后获得“全球500佳”称号和其他有关生态工程或环境保护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