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畜禽养殖技术
无公害畜禽养殖主要从无公害畜禽饲养场地的选择建设、畜禽种引进、饲养、消毒、免疫、畜禽废弃物处理等几个方面来介绍无公害畜禽的养殖技术。
(一)场地的选择
场址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场地不得建在饮用水源、食品厂的上游。畜禽场地应建在地势高燥、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没有发生过任何传染病的地方。场址周围3km内无大型化工厂、矿厂、皮革厂、肉品加工厂或其他畜禽、畜牧场等污染源。畜禽场应距离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点和公共场所1km以上。畜禽场的生产区应布置在管理区的上风向或侧风向处,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和死亡畜禽处理区应在下风向上。
(二)畜禽舍环境及建设要求
畜禽舍内的温度、湿度及光照条件应能满足畜禽不同生理阶段的要求。畜禽舍内通气良好,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应符合NY/T 388的规定。畜禽舍建筑应符合卫生要求,内墙表面要光滑平整,不易脱落、耐磨损和不含有毒物质,便于清洗,并能耐酸、碱等消毒液消毒清洗。具备良好的防鼠性能,鸡、鸭等禽舍还应有防鸟功能。畜禽舍周围要设绿化带。
(三)引种
应从具有种畜或种禽经营许可证的种畜厂或种禽厂引进。只进行育肥的生产场,引进原种时应从达到无公害标准的畜禽厂引进。引进的种畜、种禽应隔离观察一定的日期(如种猪15~30天,种牛30~45天),经兽医检疫部门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进行繁殖。不能从有疫性的地区引进原种。
(四)条件
1.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畜禽所用饲料都必须符合本种畜禽的饲料使用准则。如猪饲料要符合NY 5032—2001的要求,肉鸡所用饲料应符合NY 5037—2001的规定,奶牛饲料要符合NY 5048—2001要求。在畜禽的不同生长时期和阶段,根据不同的需要配制不同的配合饲料,以满足畜禽的生长、营养要求。不应在饲料中添加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各种化学、生物制剂及保护剂等添加剂。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添加剂时,在商品畜禽出栏前,应按有关准则执行休药期。不使用霉烂变质和被污染的饲料,不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工、农业副产品。
2.饮水
经常保持有充足的饮水,水质符合NY 5027—2001的规定。经常清洗消毒饮水设备,避免细菌滋生。
3.免疫
不同畜禽的免疫应分别按本种畜禽兽医防疫准则执行。如猪群的免疫应符合NY 5032—2001的规定,蛋鸡的防疫应符合NY 5041—2001的要求,牛群的免疫应符合NY 5047—2001的规定。免疫用具在免疫前后要彻底消毒。剩余或废弃的疫苗以及使用过的疫苗瓶要做无害化处理,不得乱扔。
(五)使用
畜禽疾病以预防为主,必要时进行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所用的兽药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规范》、《兽药质量标准》、《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的相关规定,所用兽药必须来自具有《兽药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生产企业,所用兽药的标签必须符合《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育肥后的商品猪、鸡、蛋鸡产蛋期间或泌乳牛产奶期间,在正常情况下禁止使用任何药物。必须用药时,在药物残留期间所产的肉、蛋等不应作为商品肉、蛋出售。
(六)卫生消毒
为保证畜禽场地及周围的环境卫生,防止传染病的滋生、蔓延。必须建立合理、科学的消毒制度。消毒的范围包括畜禽场地及场地周围的污水池、排粪坑及下水道、工作人员及外来人员的消毒、畜禽用具的消毒等。消毒剂要选择对人和畜禽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畜禽体内产生积累的消毒剂。如氯酸盐、过氧乙酸、新洁尔灭、福尔马林等。消毒方法有喷雾消毒、浸液消毒、熏蒸消毒、紫外线消毒、喷洒消毒、火焰消毒等消毒方法。各种消毒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在确定消毒方法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七)饲养管理
饲养员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畜禽养殖工作。场内兽医人员不得对外诊疗。畜禽场配种人员不得对外开展配种工作。饲料、饮水每次添加量要适当,尽量保持饲料、饮水新鲜,防止霉变、污染。要保持水槽、料槽用具干净。经常检查饮水设备,观察畜禽健康状况。畜禽场要定期进行灭鼠,驱虫,以防止其传播疫情。
(八)运输
运输无公害畜禽的用具必须经过彻底的消毒处理。运输途中的畜禽不应在疫区、城镇、集市停留、饮水和饲喂。
(九)病、死畜禽的处理
传染性疾病致死的畜禽,应按GB 16548的要求进行无公害处理。畜禽场不得出售病畜、病禽。有救治价值的病畜禽应进行隔离饲养,由兽医进行诊治。
(十)废弃物处理
畜禽场废弃物处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畜禽粪便经堆肥发酵腐熟后可作农业用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