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开发的稻-苇-鱼生态农业技术

六、滩涂开发的稻-苇-鱼生态农业技术

沿海滩涂地区往往是大片土地资源集中的地区,如发展稻田,势必要开发部分苇田,因此,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步,保护和提高苇田生态功能乃是面临的主要问题。这是因为每年大量农田的残余农药、化肥随径流排水直接排海,必然会造成近海污染,而苇田作为缓冲带,不仅可容纳稻田排除的污水,作为灌溉和补充肥料,促进芦苇的生长,提高产量,还可增加苇田生态系统的净化环保功能。

(一)配套工程技术

1.苇田灌溉工程

如果苇田灌溉工程不配套,无灌溉条件,致使盐分积聚,影响产量。为此其工程措施主要是灌溉工程,通过改善苇田的灌溉条件得以形成三级排盐地段,即含盐量为0.366%为一级苇田,该级苇田区可使平均亩产量为1000kg,株高达3.2m;二级苇田,土壤含盐量达0.658%,亩产量可达600kg,株高2.0m;三级苇田,土壤含盐量达1.093%,亩产量为250~300kg,株高1m左右。苇田灌溉工程包括抽水站、建排水闸、修筑围堤等以增加灌溉面积。除此之外,还配合修筑了苇田田间工程,使工程标准得以提高。

2.杂草防治技术

苇田主要杂草为达氐香蒲,对苇生长危害大,据调查,如达氐香蒲每平方米发生量50~100株时,芦苇产量将由亩产400kg降至150200kg。为此,该模式推广中强调消除杂草,对杂草严重苇田,实行耕翻栽苇更新技术,并辅以低毒240J酯为主苇田化学除草。

3.苇田养鱼生态措施

通过养鱼以加速土壤改良,苇田又为养鱼提供了天然饵料。苇田灌溉后,天津厚蟹大量苏生,从而又为珍禽黑嘴鸥提供了饲料。

(二)效益分析

以辽宁省大洼县为例。辽宁省大洼县有近海滩涂20万亩,由于造陆前后不同,在近海滩涂中,部分潮滩盐土经长时期的生草过程形成了草甸盐土,在草甸盐土中由于所处地势不同,故而大部分生长着芦苇,生长着芦苇地带称之为湿地植被开发的高级阶段。广润无际的芦苇,又常称之为湿地生态区的具有保护作用的水网林带。这片自然地发生发展的大片芦苇,它在缓慢地起着土壤脱盐、增加有机肥,为水生生物以及珍禽鸟类提供生存繁衍和栖息条件。因而大洼芦苇则是湿地生态区发展中的阶段自然景观,是浅海滩涂主要的生态屏障。自采取稻-苇-鱼生态农业模式以来,生态经济效益明显。

产出量提高。由于对苇田施以综合技术改造,芦苇产量逐年提高,1996年与1993年相比,芦苇单产由500kg增加到599.68kg,提高20%,年均递增率为5%;总产量由8.0万吨上升到9.6万吨,提高20%。同时效益也有增加,1996年与1993年相比,生产总值由2000万元提高到2400万元,提高20%;净效益由1600万元提高到1920万元,提高20%。苇田养鱼7万亩(粗养),产鱼70万公斤,产值300万元,净效益120万元。

稻田排除水经苇田净化,减轻了近海水质污染;改善了珍禽丹顶鹤、黑嘴鸥栖息、觅食环境条件,有利珍稀鸟类自然保护;芦苇是耐盐、耐淹植物,其耐盐能力(全盐)可达7‰,可抗较大的洪涝灾害;芦苇对重金属有较强的净化能力,可以减轻水质污染。

另外,芦苇是造纸工业原料,造纸后剩余的不可利用残体,是制造人工有机肥料的理想原料,具有资源开发并转向商品优势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