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蟹生态农业技术
为了推广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及农药的使用量,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稻田收益,使农民增收。推广稻田养蟹生态农业技术,形成了稻田立体栽培与养殖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农田生态系统。1996年辽宁省大洼县河蟹养殖面积21861亩,占养蟹面积的38.31%,由于获得稻和蟹的双丰收,实现了经济的高效益,还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水稻的栽培技术
养蟹稻田要适时早栽、早管,促进水稻早生快发,尽快达到亩收获基数,为早放蟹苗,增加稻蟹共生期创造条件。
(1)选地 养蟹稻田应选择灌排方便、水质清新、地势平坦、保水性好、盐碱较轻、无污染的田块。
(2)整地 在养蟹田旱整平后,距四周埝埂1m挖深0.4m、宽1.0m的环沟,埝埂要坚实,高0.5m,顶宽0.5m,内坡最好用纱布护坡。
(3)选种 选择叶片直立型、茎秆粗壮、抗病抗倒的紧穗型水稻品种。
(4)完秧期及密度 在提早泡田整地的基础上,根据季节按期插(抛)完秧。其密度为30cm×13cm至30cm×17cm,每隔5行空1行,其苗分栽于该行两侧。
(5)施肥 亩施农肥1500kg与过磷酸钙40kg及40%的氮肥做基肥,其余氮肥要在水稻返青见蘖时及时早追入。放蟹后,原则上不再追施化肥,必要时可追补少量的尿素,每亩一次追肥不能超过5kg。
(6)用药 养蟹稻田除草应选择残效期短、毒性低,以消灭挺水杂草(如稗草)为主的农药,插前封闭,药量宜小。如劳力充足,可不用药,在放蟹苗前人工除稗1次,将超出水面杂草除掉,其余可做河蟹饵料。
(7)管水 放蟹苗前,稻田主要采取浅水灌溉的方法,促进水稻分蘖。放蟹苗时,要排净稻田陈水,换一次新水。投苗后只能灌水,不能撤干水,水层保持10cm以上,经常换水,从泡田开始,稻田灌水需要加网袋以防蟹逃跑。
(二)河蟹放养技术
由于辽河水体污染,河口修堤建闸,致使蟹苗天然资源枯竭,难以保证和满足养蟹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为此,河蟹人工繁殖技术应运而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本地区推广示范。
1.河蟹人工繁殖技术
河蟹养殖关键技术在于育苗,其技术要求如下。
(1)工厂化育苗设施 育苗室为玻璃钢瓦或塑料大棚厂房,水泥培育池,池呈方形,面积15~30m2,深1.5~2.0m;采用锅炉加温;用罗茨鼓风机、送气管和气石增氧;供、排水设施包括沉淀池、过滤池(塔)、管道、水泵等;饵料培育池、亲蟹池;配备发电机、化验设备。
(2)亲蟹的选留 一是早春从河口海边收购天然抱卵蟹;二是秋季收购淡水成熟蟹,进行人工交配促产。淡水亲蟹要选留性腺成熟、体健肢全、规格大活力强的二年成蟹,每只100g以上为宜。雌雄比例为3∶1或2∶1,每立方米育苗水体需要准备亲蟹1~3只。
(3)亲蟹的促产 亲蟹经消毒处理后,雌雄分开,在室外土池淡水强化喂养一段时间,当水温达12~14℃时,将雌雄亲蟹放在一起,注入海水,使盐度逐步提高,最后与纯海水相同,经过7天左右交配产卵,即可获得抱卵蟹。
(4)抱卵蟹的饲养 亲蟹交配之后,及时取出抱卵蟹专池饲养越冬,入池密度每平方米2~3只。池水温度在8℃以上时,每日投喂小杂鱼、蛤肉等,日投饵量为蟹重的5%。结冰前,每隔3~5日换水一次,结冰后,每日打破冰眼或安装增氧设备,保持水清氧足。越冬以后根据育苗生产计划,于幼体排放20多天之前,将抱卵蟹捕出移入室内进行育苗前的强化培育。经常用显微镜检查卵的发育情况,当卵黄集中在中央,胚胎呈蝴蝶状,心跳在120次以上,即可用10mg/L的孔雀石绿等药物浸洗消毒抱卵蟹,准备排苗布池。
(5)幼体培育 一是进行育苗池消毒。幼体排放前3~5天,必须对育苗的池、管及所用工具等进行彻底洗刷并消毒,用药为高锰酸钾、漂白粉等。
二是注意育苗对水质的要求。育苗用海水应符合下列主要指标:盐度15‰~30‰,溶解氧5mg/L以上,pH值7.9~8.5,氨氮不高于0.1mg/L,亚硝酸盐0.05~0.1mg/L,汞、镉、铝要低于5×10-4~5×10-2mg/L,铜、锌低于0.1~1mg/L。如重金属超标,可用EDTA钠盐处理,但最高用量不可超过10mg/L。
三是幼体排放。卵粒发育到期,经过消毒处理的抱卵蟹,用蟹笼装好以后,按每立方米水体2~3只放入培育池排幼。当蚤状幼体排放密度达到15~25万只/立方米,即可移入另一池。
四是日常管理。幼体约经20~36天培育,蚤状幼体需要蜕皮5次才能变态为大眼幼体(蟹苗)。此间主要日常管理工作是调温、投饵、换水、充气、防病等。
调温:依靠锅炉、管道或电热板进行水温调节,保持蚤1期19~20℃,蚤2期20~21℃,蚤3期21~22℃,蚤4期22~23℃。蚤5期24~25℃,大眼幼体期25℃。
投饵:蚤1~2期,池中投喂单脆藻,辅以蛋黄等。蚤2期以轮虫为主,辅以蛋黄。蚤3~4期以囟虫成虫或挠虫类、枝角类等生物饵料,坚持少量多次的投饵原则。
换水:蚤1~2期不换水或少换水,保持水质相对稳定。蚤3期日换水1/4左右,蚤4期日换水1/2,蚤5期日换水3/5~4/5,大眼幼体阶段大量换低盐度水,逐渐淡化池水。换水时盐度不能相差5‰,水温不能相差正负2℃。换水要安装过滤网。
充气:蚤1期至大眼幼体期充气量逐渐加大,蚤1期水面呈微波状,蚤3期以后逐渐呈沸腾状。
防病:工具要经常清洗消毒,用水要过滤,投饵要新鲜。常用的防病药物:呋喃西林、土霉素、氯霉素等,用量每次0.5~1.0mg/L。
五是蟹苗淡化出池和运输。幼体发育进入大眼幼体之后,育苗池每天要注入适量的淡水,使盐度递降3‰~4‰,直至5‰以下达到4~5日龄,即可出池。出池方法是先将池水排出一半,停止充气,然后盖布,池里加灯,再用网捞。运输工具:近距离可用蟹苗箱装运,远距离最好用双层尼龙袋加水充氧运输。
2.幼蟹放养技术
河蟹生长期通常为两年,第一年是蟹苗生长到幼蟹(扣蟹),再经过一年生长为成蟹(商品蟹)。
(1)蟹苗暂养 蟹苗要在水稻本田各项作业基本结束以后,才能放入稻田,一般孵化的蟹苗到水田作业结束需20~30天,因此,蟹苗需要暂养。暂养可分为两级进行:一级暂养是从大眼幼体到变态为一期仔蟹,此阶段最适宜在稻田地一头建长形池,覆盖塑料大棚,增加充氧设备。同时,池内栽插水草等附着物,淡水40~50cm深,每平方米入苗50g。放苗后,投喂枝角类(红虫)、囟虫或鱼糜等,连续充气,每隔1~2日换水1次。大棚昼揭夜盖,保持水温20~25℃。在放苗的同时,连续投2~3日痢特灵、土霉素等抗菌药物防病。变态成1期仔蟹以后,根据天时气温等条件,可逐步扩大暂养面积(露天),进入二级暂养,面积增大至原池一倍以上为宜。暂养池四周用膜围起防逃墙,上下水口设防逃网袋。二级暂养期间,饵料仍以囟虫最佳,也可投喂鱼糜等。
(2)放苗 插后稻田中农药和化肥残效期过去之后,即可放苗。放苗时,先将暂养池内水排浅,然后将暂养池与稻田之间埝埂挖开,蟹苗就可逆水流进入田间。放苗前,稻田四周要围好防逃墙,消灭青蛙、野鱼、老鼠等敌害。
(3)饲养 河蟹属杂食性动物,食物来源广泛。幼蟹进入田间以后,如果田间无任何杂草,可投放绿萍等水草,并适量投喂豆饼、玉米饼等饵料。中后期以沉水植物、鲜嫩水草为主,必须满足供应。
(4)收捕越冬 距水源较近处挖深1.5~2.0m越冬池塘,每亩可放苗300~400kg。水稻成熟以后,采取循环灌排水的办法网捕幼蟹(扣蟹),也可在防逃墙角挖坑安装水桶抓捕,捕后分规格放入越冬池内存储越冬待销。
3.成蟹放养技术
稻田养成蟹的基本条件同幼蟹养殖,还应抓住以下技术关键。
(1)蟹种选择应选购规格较大、每公斤60~80只、整齐一致、肢体健全、活力强壮的一龄性未成熟幼蟹,经药剂消毒后放入本田。
(2)放养密度 粗养(不投饵)每亩放苗100~200只,精养(投喂)亩放幼蟹600~1000只。
(3)饵料投喂 以人工合成饵料为主,辅以绿萍和其他鲜嫩水草及杂鱼、虾等动物性饵料,必须供应充足。
(4)消毒补钙 在养殖期间,每隔半月沿田内环沟泼洒生石灰液,每亩2~3kg。
(三)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
稻蟹立体养殖,具有两者共生互补效益,稻田给河蟹提供了适宜的生态环境。即稻田养蟹是在池水清新,农药及化肥已经降解的条件下进行,并且稻田为河蟹也提供了部分饵料,同时人工喂饲的为成品无污染饲料,故而生产的河蟹为无污染食品。
稻田养蟹,由于河蟹除了具有清洁稻田类似中耕作用外,其生物作用和剩余饵料还田,有利于土壤改良,促进土壤的良性循环。由于减少了稻田农药化肥的使用,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稻米质量,缓解农业自身污染。
2.经济效益
据四年的实际统计,稻田养蟹累计面积为16.93万亩,扣蟹总产量为677.2万千克,总产值达11.62亿元。共向南方市场销售蟹苗及河蟹累计为650万千克,获利润5.45亿元。
3.社会效益
首先蟹农家庭收入提高,据调查每亩养蟹,净收入增加1000~1500元,故而有利于农民致富,其次,产出的蟹苗外销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浙江、上海等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适宜开发地区的河蟹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