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措施
(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种养基地建设
集中连片建设农畜产品专业基地,是兴办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前提。比如德惠市立足于“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连片开发”的原则,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基础,围绕农业产业化总体规划,确定了中西部平原的三高玉米种植区、井灌大豆种植区、东部松江流域水稻种植区、江河堤外地水浇麦种植区等四大粮食作物种植基地;肉鸡、肉牛、生猪、蛋鸡、稻田养鸭、水产养殖等六大养殖基地。
基地建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加工企业自建基地。为了稳定原料来源,提高原料质量和生产水平,由龙头企业根据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制定统一标准,企业与农户通过双向选择,确立紧密的生产合作关系。如德大公司采取由农户代养肉鸡,公司对农户实行“五统一”(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技术监控、统一药械供应、统一结算)的服务方式,发展了由4500个农户构成的肉鸡生产基地,年饲养肉鸡5000万只。德欣公司也采取类似的形式,除自建几个大型育肥牛场外,还发展了600多个育肥牛代养户,签约入栏牛50000多头。二是建设群体集合式的商品生产基地。选择有一定基础和生产习惯的区域,全面发动,引导家家户户搞生产,集中连片成规模。三是靠专业大户形成基地。
(二)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力求效益最大化
坚持不懈地提高企业的水平,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在产品精深加工、多层次转化增值上下功夫是关键。如吉林省德惠市的德大公司在不断扩大肉鸡屠宰加工能力的基础上,新上了羽毛粉、肠羽粉加工设备,不仅使鸡毛、鸡肠等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
坚持不懈地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改变农业低生产力的状况,使之与企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适应产业化发展的水平。吉林省德惠市围绕主导产业和基地建设,采取政技物结合(即政策、技术与物质投入相结合)、科技承包等形式,重点推广了玉米、大豆高产系列化栽培技术、水稻“两早两稀”高产栽培技术、肉鸡、蛋鸡高产饲养技术、玉米秸秆青黄贮“三化”技术、玉米根茬粉碎还田技术、施用鸡粪生产绿色大米技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等,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三)以生产健康安全农产品为目标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
生产加工、销售健康安全农产品,可以提高其产品的“身价”,使之成为名牌产品,可以迅速提高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扩大销售量,经济效益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例如,黑龙江省庆安县米粉厂,通过1993年申报庆泉牌洁米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之后,由过去的处于半停产状态,当年就盈利30万元,彻底改变了亏损局面,1994年实现利税124万元,成为黑龙江省食糖系统的百强企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又扩大了对大米的加工转化增值,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生产健康安全农产品还可以带动一系列实现无污染农副产品生产的农业生产资料产品如生物农药、有机复合肥、微生物发酵饲料(如EM菌、酵素菌等)产业的发展,这在一些生态农业县建设中已经出现。
(四)通过生产过程良性循环实现农业产业生态化
生态农业强调生产过程建立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为此,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应做到在相应产业之间,通过运用食物链原理与循环经济原理,开发物质良性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再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将一个企业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企业的部分原料加以利用。通过物质的良性循环流动,增强可再生资源利用,减缓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也实现了企业间的连接,形成以加工产业为龙头的生态经济链。
特别是通过产业间的交流、融合、互补,有利于打破孤立、封闭的传统生产方式,促进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带动农业的大规模、全方位发展。比如前述的吉林省德惠市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中将农户有机地融入农业产业化建设这个统一体中,可是使农户既种粮,又养鸡、养牛,农牧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实现了粮-畜-肥-粮的良性循环,并与几条经济链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各大企业集团的服务,使农户家庭经营的单元内,形成依靠先进的种、养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进行的生产,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在一个区域内,还可以通过各种典型的示范推广,带动千家万户,形成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由于加工企业的作用,在国家、集体、个体各自独立经营之间建立起物资、技术、信息、产品的交换桥梁,在调节功能上形成利益连接的链环,在资源、生产加工、运销方面互补、调节,建立起在现代技术、现代管理基础上的农牧复合体系,使之更适应国内外供需形势的变化,更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实现了生态农业由依靠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高科技、高层次良性循环的转变;由传统回归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实现了经济发展大生态合理化。